珐琅彩瓷器是我国彩绘瓷器中最闻名的种类,是我国制瓷技术发展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高峰期间的产物。因为其烧造数量少并且当时仅供皇帝秘玩,故显得反常宝贵,又被称为官窑中的“官窑”。珐琅彩瓷器所用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彩绘和烘烧,则大多是在北京宫殿造办处的搪瓷作坊内完结,受皇室亲身监控及严谨审查,而通常粉彩瓷器从制胎、彩绘,到烘烧都是在景德镇御窑厂完结的,两者之间的差别也显示出珐琅彩瓷器的珍罕的地方。
康熙期间,珐琅彩草创,珐琅彩料来自西洋,俗称洋色,所制瓷器大多为盘、碗、杯、壶等小件器物,且多为色地,即在素胎上以红、黄、蓝、绿等色釉作地,然后彩绘花卉图画。如2002年5月,在香港拍卖了一只清康熙期间的珐琅彩碗,就是以胭脂红为地彩绘康熙期间典型的富有牡丹花卉图画,花叶筋脉清楚,画工严整细腻。终究以1700万港币成交(约合人民币1401万元)。
查阅近二十年香香港和澳门的珐琅彩瓷器成交记载,康熙珐琅彩的数量相较于雍干期间要多,报价从100多万到800多万港币不等,报价稍低的都是较前期拍卖的,近几年的报价大都在三四千万港币左右。
珐琅彩瓷器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出资价值,首要仍是与它的存世量有关。原清宫收藏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大约在400件摆布,其间的300多件目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40件摆布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他零星于世界各地博物馆和私人手中的珐琅彩瓷器应是晚清流散出宫或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走的,全部商场的流通量也只有60件摆布。这也使得珐琅彩瓷器很早就成为了收藏界的“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