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时期,有“诸料悉备,青花为贵”之说。宣窑多被鉴赏家认为是中国青花制作的高峰,被誉为“开一代未有之奇”。宣德时期,皇室的倡导、技术的突破、加上鲜明的艺术性,成就了一批在中国漫长陶瓷史中最为杰出的青花瓷器。
青花鱼藻纹大碗
宣德官窑的产量丰富,估计当时一度有多至58座窑在为宫廷烧造瓷器。据宣德八年(1433年)《大明会典》记载,朝廷曾一次下令御器厂烧造龙凤瓷器件。宣德五年(1430年)的另一笔记载则提到,朝廷曾下令要求御器厂提高产量,惟此举后来被认为过度浪费,因此御器厂于同年九月停产,直到宣德八年才恢复生产,之间有两年的停产期。宣德在位仅有十年,这代表说目前所有的宣德传世品皆于短短的八年内烧制完成,实为惊人。宣德时期御器厂的质量控管非常严格。宣德地层出土的大量残品便揭示了当时严格的质量要求,任何一件无法达到标准的器皿皆被摧毁掩埋。宣德官窑优良的质量和品类纹饰的多样性在在体现了宣德本人对艺术的赞助和追求。其实,明宣德皇帝朱瞻基和皇后均对艺术品具有浓厚的兴趣,宣德帝在诗、书、画及游艺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才能,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手工艺方面的发展,除了瓷器,宣德朝的铜器、珐琅、雕漆以及织绣、绘画等,俱能成就辉煌。
青花鱼藻纹大碗
宣窑青花之美,美在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其胎体精密细腻,胎质洁白坚硬,薄厚适度。梅瓶、大盘、大罐多是无釉白色细砂底,用手抚摸十分光滑,足边有火石红斑点。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称“亮青釉”。有桔皮纹,极少数有开片。釉中气泡密集,大小不一。宣德青花瓷所使用的青花料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青花色泽深浅有致,浓重处往往会出现黑疵斑点,在洁白细腻的胎色和白中微闪青的釉色的衬托下,显得尤为精美。“苏麻离青”料的含铁量较高,含锰量较低。由于含锰量低,减少了青花中的紫、红色调,因而在适当的火候下能呈现出蓝宝石的色泽;由于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中出现黑色铁斑,这种自然形成的黑疵斑点和浓艳的青蓝色相映成趣。
青花鱼藻纹大碗
宣德青花瓷以纹饰取胜,纹饰画得十分规矩,从不出边线。画笔分实笔和勾勒渲染两种,实笔多为细线条,勾勒渲染多为粗线条和纹饰,线条流畅,纹路清晰,有一气呵成感。纹饰粗犷、随意点绘没有轮廓,俗称“一笔点画”。纹饰取材范围比较广阔,花鸟鱼虫,人物山水无所不有。通观古今,鱼文化无处不在,影响深远。道家尚鱼,意求自由,万法归真,逍遥无忧;儒家着论,鱼意登科,跃龙门,仕途锦绣。鱼纹泛指由鱼纹和其他相关纹样组合而成的纹饰,鱼与莲组成的画面,称为鱼莲纹或莲池游鱼纹;鱼与水草相配,则称鱼藻纹。其中的鱼多为鲭、鲢、鲤、鳜或鲭、鳇、鲤、鲫。由于鱼与“余”谐音,鱼也就成为民间象征富足、富余的吉祥物,因此鱼纹与蝙蝠纹、戟纹、磬纹、万字纹、盘长纹、钱纹等纹样组成“连年有余”“吉庆有余”“富贵有余”等吉祥纹饰。鱼藻纹,即是一种青花瓷上比较常用的图案。“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鱼藻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了。
此宣窑青花鱼藻纹大碗,深壁外撇,绘饰卓绝悦目,柔光温蔼,沦肌浃髓,让人不禁倾心。外壁绘鱼藻纹,鱼戏莲叶、浮藻间,形象生动。其无论纹样、画工、器形、尺寸,举世无能出其右者,传世绘相同鱼藻纹之宣德碗,只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两例可资比较,然尺寸皆较小。鱼藻纹虽属常见中国瓷器饰样,但如此妙作花口之碗,起伏之间,互映交辉,彷佛水光潋滟,添绘游鱼栩栩如生,诚陶冶神品。
公司拍卖是一家以古董艺术品国际展览、文化交流、推广、拍卖,交易为主营业务的专业服务公司。公司拥有一流的专家团队和艺术品经纪人团队,可以提供从征集到交易的一站式服务,公司旨在为海内外收藏家和机构提供一个物畅其流、物尽其用的高层次、高品质的文化交流平台。
藏品征集范围:瓷器 玉器 字画 佛像 紫砂 杂项等
咨询电话曾小姐(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