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价值、快速出手

  • 发布时间:2018-07-14 09:22:30,加入时间:2018年06月21日(距今2613天)
  • 地址:中国»广东»广州: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761丽丰中心
  • 公司:广州耀中文化,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 联系:曾先生,手机:18576074351 微信:a18576074351 QQ:2387940520

在如火如荼的中國藝術品市場中,具有極高歷史文化價值的青銅器收藏一直不溫不火。雖然近幾年略有升溫,且出現了一些高價拍賣品,但與已進入億元時代的書畫、瓷器相比,仍然處於低估值階段。

资源稀缺 买方市场巨大最近青铜器市场有升温的迹象,但李魁杰并不认为这个市场已经开始启动了。“对于青铜类品种,国家文物部门只允许流传有序和海外回流的青铜器在国内市场出现,所以其流通量一直不大,整体价格偏低。不过青铜器是国之重器,具有很强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这一门类一向是资深收藏家最认可的,是收藏领域的大项,由于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青铜器的收藏价值,所以其未来的保值、升值空间是巨大的。”李魁杰说。

古玩业界普遍认为,高端青铜器多数集中于欧美,国内市场上的青铜器藏品以中低档居多。而李魁杰却认为目前高端青铜器开始向内地市场云集,“不过今后精品青铜器会越来越少,因为藏家多了,交易量大了。精品进入收藏领域就藏而不漏了。资源越来越少,而需求量却越来越大,这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买方市场,价格上涨是必然的。青铜器品种的稀缺性决定了它未来的涨幅,尤其要关注高古藏品。”

虽然近几年内地拍卖市场也出现了一些高价青铜器拍品,但相比已进入亿元时代的书画和瓷器来说,青铜器的市场价值及其所占份额还有很大差距。“青铜文化在中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无不揭示了中华民族的铸造工艺。青铜器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要远远高于字画和瓷器。”

铭文珍贵青铜器因此价值连城

收藏青铜器是一门学问,既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还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

“收藏青铜器不在于器物的大小,而在于器物上有没有铭文。即便是一件很小的杂器,有铭文也会让它身价陡增。举个例子,在保利博物馆展出的一个青铜器盘子,器形非常小,只有一个成年男子手掌那么大,而且盖儿也遗失了,但这个小小的盘子却意义重大!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盘子的盘心部位有铭文,铭文由大禹的后人而写,明确记载了大禹为民治水的历史。这个盘子最初是从香港市场上购买的,那时价格并不高,但现在这个盘子只能用无与伦比、举世无双来形容了。”李魁杰说。

李魁杰认为青铜器收藏还讲究锈。“五彩斑斓的红斑绿锈,反着光特别漂亮。另外能做到系统、成套也是一个方向。总之,收藏青铜器有两个方向,第一就是足,各种器形全了;第二就是铭文,即便很小的东西,有铭文也会价值连城。凡是带铭文的器物肯定是孤品,不可能再出现同样铭文和器形的东西。不过因为藏家对铭文的追逐,也导致了造假作伪的现象。”

提升眼力 从小件残件入手在青铜器收藏领域,藏家已开始把原来聚焦在礼器上的目光,转向了青铜兵器和杂器等小件。“因为鼎彝尊卣这类青铜器中品级较高的藏品存世量不高,且价格昂贵,所以这几年有一些中小藏家开始收藏兵器、杂器。像青铜佛像、铜镜等小门类在市场上崭露头角,且涨幅较大。”李魁杰认为,小件青铜器收藏热,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有一定的存世量,且价格大众化,上手也比较容易。“对于普通藏家来说,收藏小件青铜器既可以把玩,又可以鉴赏,还能练眼力。任何机会都属于有准备的人。比如玩瓷器的也是先把瓷片玩明白了,从小件、残件开始研究收藏青铜器是不错的途径。此外,这些小门类占据一定的市场地位,也是对青铜器价格体系的完善。”

尽管小件青铜器的成交价在不断上升,但和其他品种相比还偏低。“古玩行业有个奇怪的现象,好东西不一定都贵,关键是看你的眼力。收藏青铜器讲究的是眼力和渠道,只有这两样都对了,才有机会捡漏。收藏一样器物首先要自己喜欢,其次要看它未来的升值潜力,要看它是不是孤品,是不是皇家用品。升值空间与青铜器的类形和品相都有密切关系。”李魁杰说。

龙纹是在青铜器上流行时间最长的装饰纹样之一。龙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动物,是殷人卜问的对象之一。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时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

徵集範圍:評估交易:曾先生
名家字畫:中國古代及近現代名家書畫
精品陶瓷:古代各窑口到代官窑器,以宋五大名窑、元、明、清官窑瓷為佳。
翡翠玉器:高古玉,明清和田玉,A級翡翠為上,要求玉質佳、雕工精。
雜項清玩:竹木牙雕、文房四寶,田黃,雞血石,金銀器,錢幣郵票等。

青铜器上的龙纹,一般在反映其正面图像时,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身侧面延伸。商代龙纹多表现为卷曲的形态,商末周初的方彝,方鼎口沿处盛行龙头在中间,分出双尾,即双体龙纹,两周还多表现几条龙相互盘绕,或头在中间,分出两尾。传说龙的出现与水有关,《考工记·画缋之事》谓:“水以龙、火以圜。”意思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图案和立体形象有更多出现。

夔纹是商代和西周前期青铜器上的重要装饰纹样之一,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整身侧面象,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说文·文部》:“夔,神魑也,如龙,一足。”《山海经·大荒东经》:“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正是受古籍中“夔一足”记载的影响,自宋代以来的著作中,将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动物的纹饰都称为“夔”。因此,夔纹就有了更多的变化,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常见的夔纹有身作两歧,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夔纹多饰于铜器的口沿下和颈部,但一些变形夔纹往往作为其他纹样的辅助纹,或用于填空补白,为了适应空余面积,形象上常出现变形和夸张,造型带有偶然性。

蟠虺纹,简称“虺纹”。《国语·吴语》:“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韦昭注:“虺小蛇大;是虺属晰或蛇。”目前被称为“蟠虺纹”的纹饰是由许多小蛇状的动物相互缠绕构成的几何图形,多作为器物上的主纹,布满器物全身,是春秋战国时代呈网状花纹的典型代表。

蟠螭纹,简称“螭纹”。《说文》:“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镂。”一些古籍中也说螭属龙。春秋时代,蟠螭纹的兴起,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蟠螭纹是完全图像化的纹饰,它已经不再带有任何神秘的色彩了。这在青铜器纹饰的发展上,无疑是一次有巨大意义的变革。图案中的螭有的有角,有的无角,以后者为多,作张口、卷尾、蟠屈形态,盛行于春秋战国。

距今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因三面铜镜的发现而开启了中国铜镜制作的先河。随着时代的发展,隋唐时期的铜镜制作工艺已进入了繁荣发展的黄金期,不论在造型上,还是镜背纹饰方面,均有全新的创意,工艺精巧、纹饰繁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大唐西市博物馆馆藏有一面唐代打马球纹铜镜,直径为15厘米。首先,这面打马球纹铜镜的镜面边缘呈现八角菱花形,这就不同于以往的圆形,让人耳目一新。其次,在镜背的纹饰上,以表现四名骑手打马球的运动场面为主,他们或高举鞠杖,作抢球状;或俯身向前,鞠杖向下,作击球状,而在纹饰的空隙处和外区均填以蝴蝶、瑞草,这使镜背整体纹饰显得生动、饱满,又不繁缛。

马球,史称“击鞠”、“击球”等,是一种骑在马背上用长柄球槌拍击木球的运动。关于它的起源,普遍认为是源于公元前525年的中亚波斯,并在唐朝初年传入中原地区,称为“波罗球”。这项运动因受到唐王朝统治者的嗜爱和提倡曾风靡一时,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民间百姓,甚至妇女也成为马球活动的参与者,“自教宫娥学打球,玉铵初跨柳腰柔”就是形容女子打球优美、活泼的姿势。该打马球纹铜镜的整个纹饰画面紧张激烈,生动传神,不但反映了唐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更体现了唐代兼容并包的融合胸怀。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