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古钱币历经沧桑,存世数目越来越少,投资价值日益升高,近十年来,古钱币市场行情一起走高,特殊是一些中时光廊古钱币十分抢手,至2009年,已经泛起十分惊人的涨幅。十年以前北宋钱币和清代钱币一枚一样平常只有几元钱,现在已增值数百倍以上,且仍在一直上涨之中,这一征象值得宽大集币喜欢者关注。
关于此钱,有一个传说,谓其面文为蔡京所书,而蔡京誊写时醉翁之意地将“崇”字的山和宗的竖笔上下意会,连成一线;将“宁”字繁体之中的“心”省略,被人指责为“有意破宋,无心宁国”。“崇宁”钱存世尚多,版别亦多,但迄今并未发现有如上所说这种写法的钱币。自然也有凭证以上说法造假的,但那很容易分辨出来。因此这段传说得不到印证,至今仍是一个谜。
祺祥重宝当十新价格,祺祥重宝铸量较少,但版式重大,通俗版市场价格120万左右,大字长足宝少见,市场价格在216万左右。背“十”字者为铜钱中的信用品,市场价格在35万元左右,尚有铁钱,亦多见。西汉初年,继文景之治后,汉武帝攘夷拓土,他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基了汉地的基本规模,开创了汉武盛世的时势。汉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又先大刀阔斧地整理国内经济,从而触发了一次影响深远的币制刷新,这就是“改铸五铢钱”。
西汉初年仍使用秦制半两钱,一些市侩将秦制的半两用铰剪剪下一圈,每七到八个半两钱,就可剪得半两青铜,市侩们用剪下的铜再铸半两钱。汉武帝初执政时,各级政府与商民争利,都拼命铸钱,从而造成通货膨胀,钱币的购置力急速下降,致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为了改变这种时势,汉武帝在元狩五年,诏令各郡国铸行五铢钱,称为郡国五铢,又叫元狩五铢。“铢”是古代一种重量单元,二十四铢为一两。元狩五铢钱直径2.5厘米左右,重约3.5~4克,钱文为“五铢”,小篆书,光背。“五”字交笔斜直或有弯曲;“铢”字的“朱”头呈方折形,“金”字头较小,似乎如一箭镞,少数钱上有一横划。其质料用紫铜,因而有紫绀钱之称。
2018年祺祥重宝鉴定与鉴别
博物馆的祺祥重宝当十,汉武帝改铸五铢钱,主要目的是树立信誉,稳固金融,使私铸者无利可图,自行放弃犯罪的运动。然而各郡国仕宦,因旧的习惯难改,依旧上下联手,以谋中饱私囊。于是汉武帝接纳了公卿们的建议,于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国的铸币权,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统一钱币刊行,从而防止了恶币泛滥。
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生长状态与价格水平对钱币单元的要求,因而在汉武帝以后的西汉、东汉、蜀、魏、晋、南齐、梁、陈、北魏、隋均有过铸造,历时长达739年,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目多、时间长、为乐成的钱币。唐代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巅峰,而唐王朝的巅峰则是“开元盛世”。开元年间,由于唐玄宗接纳了一系列起劲措施,加上宽大民众的辛勤劳动,使得天下大治,经济迅速生长。其时国家财政收入稳固,商业蓬勃,交通便利,都市富贵,对外商业一直增添,波斯、大食商人络绎不绝,长安、洛阳、上海等多数市商贾云集,甚至泛起了原始的汇票“飞钱”(或称“便换”)以及信用机构“柜坊”。藏家们至今仍津津乐道的“祺祥重宝”钱,就是这个时代降生的。
公元621年,祺祥重宝始铸,钱文为欧阳询所书。“祺祥重宝”中的“开元”并非年号,而是吉语,“开元”,意指开发新纪元;“通宝”,意指通行宝货,祺祥重宝在我国钱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职位。其体现在:唐代以前的钱币,多以形制或重量为名称,如刀币、五铢钱等,而自开元钱后,改称“宝”“通宝”“元宝”等。祺祥重宝是唐朝统治290年中的主要流通钱币,而且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钱币的形制、钱文模式和十进位衡法,五代的周元通宝,宋代的宋元通宝都模拟了祺祥重宝的文字形制。此外,日本、越南、朝鲜钱制也受到祺祥重宝的影响,其通宝的称谓一直沿用至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