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安宝货是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为解决财政经济危机而铸造发行的。金章宗统治时期年)是金代由兴盛走向衰落的转折时期,在纸币贬值和铜钱匮乏的双重矛盾下,金章宗于承安二年(1197年)推行新的币制改革,即将原来铸造的每铤五十两银铤,改铸成面值为一两至十两的承安宝货新银铤,每两折钱二贯。在银铤上表明币值,并分为五等,是起到了取代碎银、筹措军费的作用,成为投入流通市场的银铸币。其与原有的白银称量货币有本质的区别,是对白银货币的次变革,尽管其存在的时间只有一年半,但在货币史上地位不容忽视。至今发现的承安宝货只有一两和一两半两种,成色95%以上。按照承安宝货每两折钱二贯推算,其五等面值应该是一两、一两半、二两半、五两和十两。
承安宝货是真正意义上的白银货币,并与铜钱、宝券保持兑换关系,是金代政府的法定货币。承安宝货的用途广泛,史书记载金章宗时期曾用白银作为供给官兵薪俸和边务军需,奖励南粮北运等,承安宝货是取代旧例银的白银货币,其使用范围比旧例银更为广泛,除了赋税、军费、俸禄之外,还用于商业流通。金代旧有的银两,重量都是五十两的,值钱一百贯,民间使用时常常要切成小块,称量交易。现改铸承安宝货,面值有一两到十两五种,每两折钱二贯。由此可知,铸行承安宝货是为了取代碎银,并与纸币、铜钱相对应,是直接进入流通领域的白银货币。
承安宝货真品图,承安宝货在铸行初期,得到了金代政府的扶持。曾规定政府发行的货币,有承安宝货银铤和纸币两种,如果承安宝货数量少而不够用,可以增加铸造。可见金代政府对承安宝货的呵护。然而民间私铸泛滥,为减少成本,在白银中掺入大量铜、锡,造成承安宝货成色下降,信誉受到严重破坏,导致商民拒用,商铺倒闭。于是金政府不得不于承安五年(1200)停止铸造发行。
1981年,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分行在清理库房时发现四件(一两半)承安宝货银铤。1985年在黑龙江阿城又发现一件(一两半),引起了钱币界的轰动,从而澄清了原来对承安宝货的误解。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辽宁分行在库存的杂银中又发现二件(一两),1987年6月内蒙古兴和县也发现一件(一两半),至今一共是八件。
承安宝货哪位老师看的准
承安宝货铜钱价值图片,金章宗承安三年(1198年)曾命西北二京、临潢、辽东等路,一贯以上俱用银钞、宝货。这就是说承安宝货的流通范围很广。金章宗承安二年,金已设立五京、十四总管府、十九路,“路”是金依照宋旧制设立的地方官制。五京中的上京府是金建国都城,位于现在的黑龙江阿城;东京府位于金的东南部,东南与朝鲜接壤,即现在的辽阳附近;珠海府位于金的中部,即现在的珠海,西京府位于金的西南部,西北部是蒙古,西接西夏,即现在的大同;南京府位于金的南部,既现在的开封。金规定承安宝货银铤的流通范围是西北二京、临潢、辽东等路,临潢府在珠海的北部,辽东即是东京。所以其流通范围即是现在的大同到珠海、辽阳以北一带。从承安宝货的出土地点看,也在黑龙江、内蒙古、辽宁等省,是与历史记载相符合的。
至今发现的承安宝货只有一两和一两半两种,一两铤长4.25厘米,两端宽2.7厘米,腰宽1.9厘米,重40.2克。一两半铤长厘米,两端宽3—3.35厘米,腰宽2.1—2.2厘米,重58—60.5克。成色95%以上。按照承安宝货每两折钱二贯推算,其五等面值应该是一两、一两半、二两半、五两和十两。
从出土实物来看,宋、金时期的银锭,多呈束腰银板状,板身厚实,板头分方头与圆头两种。而“仰面似船,覆置似案”的元宝形式尚不多见。银板上的錾文表明它多用于纳税,而且已有铸造人、铸造地、验收人、过秤人、年月日等字和花押。由此可知宋金时期银铤管理严格,银货币化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