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故事
古语云:"算盘一响,黄金万两。"随着科技的进步,曾经在我们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的计算工具---算盘,已经逐渐淡出。像这样在琵琶盒子后面加上珠算的已经寥寥无几,极为罕见。
最小"算盘藏品"长仅4.5厘米。"算盘分有底的和无底的,有底的叫密底算盘,有5档、7档、9档,最多的21档……"
最小的一个是清代的司马秤,用珍贵木材乌梅制作,内有一杆小秤,外附一个长4.5厘米、宽3厘米的小算盘,司马秤以前主要用来称量黄金、药材等贵重物品,其一斤约为现在的1.2市斤。
有的算盘是私人自制的,小小的,四方形,有密底,还有盖子,算盘上方的小槽可放两支毛笔。右边是墨盒,边写边算,极其方便。
称杆是中国古代一直沿用至今的一种测量工具,测量物品的重量,有秤钩、秤杆、秤星和秤砣组成,目前在农村仍然还是很通行,小到几克,大到几十公斤都可以称量。
戥子秤杆有骨质、象牙、虬角、乌木等,的是象牙杆,此戥子则为象牙材质,属于小型的杆秤,是旧时专门用来称量金、银、贵重药品和香料的精密衡器。因其用料考究,做工精细,技艺独特,也被当做一种品位非常高的收藏品。此秤放置在一个精美花梨木盒子里,盒内挖凿一个秤杆长短、秤盘大小,能放置杆秤和砣盘的凹槽,盒子的形状为琵琶型。
制作一个象牙秤杆要经过十几道工序,特别是有的要在直径几毫米的秤杆上完成打眼、钻孔、穿纽等工序,其做工之难、之精、之细,令人惊叹,如此精作,即便是娴熟钻工师傅都未必能得心应手!我们在感受古人智慧和才能的同时,还能体会到一种精神文化的享受,虽然它只是当时的一种实用工具,但它来源于旧时的生产生活。
旧时,富户商贾出门,大多身携戥秤,用以交易,所谓“家有万贯,外有戥子”。戥秤是衡量金贵之物,一星半点的受潮、锈蚀、尘灰都会影响其精确度,于是人们为它量身定制外盒,妥帖安放。
除衡量金银之外,戥秤亦用作称量药材细料、香料、剧毒之物。因为“丝毫计较”,戥秤亦成为商贾富家的代名词。精密戥秤的问世,在无意间促进了中医的跃进,它使得药材计量更趋精准,故而古有言之“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使用戥秤控制药物计量之法,在中国沿用千年,直至今日,若用一柄完好无损的戥秤称量细小物件,其读数与现代天平秤丝毫无异。
中国度量衡,始之秦皇,历代修之,完备精密。纤小的戥秤,从北宋至民国,通行无碍,成为衡量细致微物的不二之器。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颁布全新计量单位,由十六两进制改为十两进制,“两”以下的钱、分、厘,则一并改由“克”计量。旧时衡器、方寸戥秤,由此尘封,由此可见戥子秤的历史文化价值非常高!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文物收藏热,且收藏的品种、范围也越来越广,象牙秤也在其中,它以其珍贵的材质,复杂而又讲究的制作工艺,独特的造型,受到了广大收藏者的喜爱。在众多的文物交易会上,象牙秤都是以极高的价格售出,
此 “象牙秤”保存完好,秤杆象牙制作,较为难得,它不仅表现了我国历代手工艺人的精湛技艺,更体现了古人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在古玩届具有收藏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