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明史作出了杰出贡献。
文物鉴定是一门科学,是研究与揭示历史文物特征、掌握其发展规律,达到正确断代目的科学。然而长期以来,未能对其进行科学的总结,使其停留在“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感性认识阶段而缺乏理论化。
文物鉴定是文物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保留至今的历史文物十分丰富,埋藏在地下的文物更是不计其数,这些珍贵的文物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对文物进行研究、鉴定、保存,具有重要意义。陶瓷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也是中国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瓷器鉴定当然也是文物鉴定的重要组成部分。瓷器鉴定是一门科学,就要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它,弄清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认为鉴定是不科学的、最多只能是一种经验、没有什么理论根据而加以否定。瓷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文化遗物,讲瓷器鉴定实际上就是讲瓷器的时代特征。然而由于时代的原因,瓷器特征也就不同。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特征的瓷器,这就是我们鉴定瓷器年代的科学根据。
那么如何来辨别古陶瓷的年代呢古陶瓷鉴定是一非常复杂而又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有能力的鉴定师都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了如指掌,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式甚至重量等方面作出准确的判断。而对初学者来说,可以通过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继而循序渐进地来掌握诀窍。
简单地说,就是要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25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一般来说,元代瓷器底足多露胎而且胎质粗糙;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挂釉,清
朝中叶以后则露胎者渐少。但无论任何时代器皿,在圈足的边缘或口边露胎之处,大都可以看出火化的特征。如元代瓷胎多粗涩而泛火石红色,明、清瓷器则比较洁白细腻,很少含有杂质,看不见火石红色。这主要是原料本身质量改变的结果,以及制作方法和火候的不同所造成。从而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伪之间的一条分水岭。
总之,辨别胎釉既要用眼来辨其色泽、厚薄、片纹、气泡,也要用手摩以别粗细,用指扣敲以察音响。必须耳、目,手三者并用。
征集范围:
1:瓷器:高古瓷、明清瓷、明国瓷等
2:玉器:上古玉、高古玉、明清玉、现代籽料、等
3:书画:古代字画、近现代字画、古籍善本等
4:杂项:翡翠,青铜器,鸡血石,紫砂壶,牙雕,田黄石,印章。
木器,古钱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