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变釉是雍正时唐英督理景德镇御窑厂时仿钧窑釉色所繁衍出的一个创新品种。钧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将含有不同呈色元素的色釉融于一体,在窑炉中高温烧制,釉料相互交融,自然流淌,在熔融过程中,呈现色彩斑澜的釉色,千种风姿,万般异彩。借用唐诗来赞美窑变釉恰如其分,“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空中星满天,峡峪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清代雍正、乾隆两朝,复古之风盛行,皇帝偏爱宋钧器,多次谕旨御窑厂按原器仿烧。督陶官唐英曾派人赴河南调查宋钧窑的配制方法,成功地烧造出几可乱真的仿钧釉。成为清代名贵的色釉品种之一,雍正、乾隆二朝仿烧的制品,釉色以红为主,天蓝、月白、绿及褐等色,交融流淌,犹如火焰般万紫千红,绚丽多姿。窑变釉一般采用两次或多次上釉方法造成,所施釉料中除铜以外,还含有铁、锰、钴、钛等微量金属元素,在烧成过程中,这些金属元素自然结合,因而使釉面呈现出不同的色调、花纹或斑点。其中釉色偏红的称为“火焰红”,偏蓝的称为“火焰青”。《稗史汇编》有云:“瓷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谓窑变。”陶瓷的烧造既是人工,又系天然,故而“窑变”釉色成为了清代官窑的一大特色。
此件窑变赏瓶通体色泽有如红宝石之妍丽,颈部红、蓝二彩斑斓交融,动感强烈,富于韵味,是为“火焰红”品种,底部着意摹仿钧窑,覆以酱色混灰白亮釉,造型为清宫赏瓶之典型样式,撇口,圆鼓腹,圈足,秀丽端庄,线条秀美。此器火焰红瑰丽明艳,紫、蓝、月白交织富于动态,水乳交融,色彩绚丽,釉质晶莹,实为乾隆卓越制瓷工艺的完美体现。赏瓶曾被称为玉堂春瓶,始烧于雍正时期,常见为青花品种,以窑变技法烧造,较为少见,甚为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