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件古瓷
都是一个活化石
都是穿越历史
遗留下的璀璨明珠
探究古瓷背后
世纪变迁的故事
让高雅艺术
走入凡尘
短小精悍的专业解读
每个人都将读懂古瓷的魅力
今日主要跟大家分享下——鲁山花瓷
花釉瓷器是河南地区唐代瓷器中一个创新品种,古玩界称“唐钧”。在黑釉、茶叶末釉、酱褐釉或灰白釉等地釉上点缀出蓝色、天蓝色、黄褐色、灰紫色或乳白色彩斑,给人以天然造化、变化莫测之感。文博界把河南鲁山段店窑、郏县黄道窑、禹县下白峪窑、内乡邓窑及山西交城窑、陕西黄堡窑等处发现的花瓷产品,通称为“鲁山花瓷”。鲁山花瓷创造了二液分相釉的新技巧,为黑釉瓷系的美化装饰开辟了新境界,使黑釉系瓷器出现了绚丽斑斓的窑变效果,开创了驰名中外的钧窑瓷窑变的先河。鲁山花瓷奇妙无比地出现大片彩斑,有的任意点抹,有的纵情泼洒,天机超逸,没有陈格,表现出大唐盛世的豪迈气魄,在“南青北白”瓷器格局中独树一帜,成为公私藏家的宠儿。
河南鲁山地处中原,历史文化十分丰厚,其中的鲁山花瓷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高温窑变釉瓷器,以色彩绚丽、富于变化而闻名,在我国釉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唐代制瓷业的一个伟大成就。
鲁山花瓷,距今有1400年的历史,在中国的陶瓷发展史上拥有崇高的地位和荣誉。鲁山花瓷代表着当时中国北方瓷艺术的超高水平。正是由于其不同的色釉流动性并相互浸染,呈现出“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艺术,这种厚重奔放,浑然天成,反映出盛唐磅礴豪迈之气的花釉瓷,为宋钧奠定了创意和改进的基石,因此,陶瓷专家们都将唐代花瓷称作宋钧的前身,呼之为“唐钧”。
鲁山花瓷在釉色的搭配上采用黑地、乳白、蓝斑三色加之型制,使整个器物表现出大气、庄重、坚定和鲜明。鲁山花瓷(唐钧)的特征大致可用“厚重”来概括,与其他瓷种相比鲁山花瓷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以釉层肥厚区别于当时的青瓷、白瓷和黑瓷,常有釉泪、釉痕、釉淌等凹凸现象,以“厚”著称。
其二,造型大多以丰润、圆满、浑实、庄重的风格出现,拒绝小巧、灵动、秀丽、乖巧、轻盈等。
其三,釉感坚实、坚硬,有一种力感和动感。
其四,艺术魅力表现着合天地自然之美,无造作娇饰,厚润中张扬着恢宏和庄严。
鲁山花瓷的代表作羯鼓、拍鼓,一种双面击打乐器,由西域传入中原,到了唐代,为让鼓声清脆响亮,鼓腔渐渐由木质变为陶瓷。唐玄宗李隆基精通音乐,嗜击鼓,尤爱鲁山花瓷羯鼓。据唐代南卓《羯鼓录》记载,唐玄宗与宰相宋璟讨论羯鼓时说:“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现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一件黑釉蓝斑腰鼓,体态呈长圆筒形,两端粗大,细腰,古朴典雅,丰美厚重,系鲁山花瓷珍品,稀世国宝。鲁山花瓷的生产从唐中期开始,晚期、五代时规模超大,北宋时成为汝窑的一部分,生产最为兴盛时有“清凉寺到段店,一日进万贯”之说,金元时接近晚期,生产时间约600多年。
建国初年,故宫博物院专家前来河南调查汝窑时,发现鲁山段店瓷窑遗址,1977年,故宫博物院再次派人来鲁调查考察研究,确定段店为唐代鲁山花瓷的出产地。198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发掘。段店古瓷窑遗址1981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重要文物保护单位。鲁山花瓷的窑址位于河南省中西部的鲁山县,宋时属汝州所辖县,现隶属于平顶山市。鲁山窑又称段店窑,因在段店村发现而得名。窑址北距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25km,东距平顶山市30km。当地瓷土、煤炭资源丰富,为陶瓷生产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该窑遗址面积有20多万平方米,窑炉众多,文化遗存非常丰富。
段店窑烧制的瓷器品种繁多,质量上乘,尤以唐代花釉瓷闻名中外。当时烧制的器物制作规整,工艺考究,大量使用了膜制工艺,有些还在施釉前先行素烧,使得器物形体规范、胎体较薄,有的器物胎釉厚度不到两毫米。因模具的广泛使用,异形器物也得以大量生产,从器型和用途来看,大部分产品并不像是民间日常用品。故此,鲁山段店窑址及所产花瓷,被研究专家称之为“钧之源,汝之母,瓷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