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瓷器是清代彩瓷中的名品,享有极高的声誉,清朝五彩瓷器在康熙年间达到高峰,至雍正、乾隆朝五彩瓷烧造数量明显下降,此两朝更看重粉彩瓷器。据《陶雅》上说:“康熙硬彩,雍正软彩。”又据《饮流斋说瓷》中解释:“硬彩者彩色甚浓,釉付其上,微微凸起。软彩者又名粉彩,彩色稍淡,有粉匀之也。”真正康熙时期的五彩瓷是相当珍贵的,瑰丽多彩,品种繁多。虽然雍乾朝五彩瓷器数量下降,但品质并没有下降。
矾红彩瓷器创烧于明嘉靖间,又名“铁红釉”,是一种低温红釉,色泽略显橙红,比高温铜红容易烧造,虽然呈色不及铜红纯正艳丽,但呈色稳定。清蓝浦《景德镇陶录》载:“矾红釉,用青矾炼红加铅粉、广胶合成。”
矾红彩瓷器到清康熙时,有了很大的进步,色泽艳丽,一般用于五彩、斗彩绘制纹饰或施于纯色釉器。雍正、乾隆两朝矾红彩瓷器烧造数量不多,但现存世器物多为精品。
此对“乾隆款矾红描金团凤纹碗”敞口,弧腹,圈足。底部书“乾隆年制”双行四字青花款识。外施白釉,内施松石绿釉,釉层滋润,色泽温雅。外壁描金并以矾红绘展翅团凤,凤身以圆形为界,舞动飞转,身姿优美,高贵华丽,极富动感。纹饰清晰,布局简洁,绘制精细,鲜红的团凤纹映衬在白釉的底色上形成鲜明对比,美艳夺目,加上描金线条,更显富丽堂皇。具有极强的装饰性与观赏性!
团凤纹属团花纹,团花纹即圆形纹样,为清代瓷器流行装饰纹样之一,碗心也印有矾红团凤。此式碗创烧自清代乾隆朝,虽是凤纹,然毫无俗意,矾红发色清晰,衬以温润松石绿釉为地,倍觉疏朗怡神,堪称美品。
釉上彩绘瓷历史久远。北齐武平六年的范粹墓就曾出土过相当精美的白彩绿彩器,而真正精细且又具有美感的彩器则要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五彩及粉彩器了。清代的色釉装饰瓷器工艺在继承明代制造工艺的基础上得到很大的发展,工匠们已不满足于传统陶瓷单一的色釉装饰,开始用纯金加工提炼的金粉,在豆青、祭蓝等颜色釉瓷器上描金加彩,进行装饰。
清代工匠们对于金彩的运用,突破了明代单色地上描金的手法,达到了陶瓷装饰更加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清康熙朝,在彩瓷上大量施金色,以后的雍正、乾隆朝施金技法更加广泛,直至道光朝除了白地粉彩器外,还在各种色地的开光粉彩上采用描金工艺。
代前期单色釉工艺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了相当大的进步,主要体现在景德镇御窑厂的官窑器上,名目繁多,品种多变。祭红是明、清红釉器的发展主线,影响深远,从文献记载中可知,祭红、霁红、鸡红、积红、宝石红都为同一品种,釉面特点是发色深沉匀净,不流不裂,口沿和底足有整齐的白色边线,祭祀专用。郎窑红釉面与祭红和豇豆红不同,釉面有开片,有垂流现象,口沿露胎,器形均为康熙标准式样。与祭红和郎窑红相比,豇豆红釉面细腻柔和,有通体一色的红釉,但不如祭红深沉;也有略带桃红斑点或深浅不一的绿斑,均为官窑制品。豇豆红烧成难度,多为文房案头用具或摆设。这说明清代红釉器的功用不仅限于祭祀,也为了陈设和赏玩。
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兴起,无论是书画市场还是工艺品市场,近几年都发展得非常好。尤其是工艺品市场,去年的产值达到6000亿元RMB,而上世纪80年代初的产值才150多亿元。曾经有专家分析认为,在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有多大的起伏或危机,只要没有战争,艺术品市场都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态。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过程有着自己的特殊规律,并不一定会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当前的投资渠道并不多,房地产投资、证券投资的前景都不明朗,而艺术品投资的情况相对较好。相比古代艺术品(比如书画、瓷器等)的投资与收藏常常会碰到鉴定难的问题,当代的艺术品精品是不错的投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