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瓷器几乎可以说是我国瓷器比较完善的开端了,为何确没那么多人接触?
唐代(618~907)历时近三百年,是华夏民族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唐代,国内经济文化发展,外交方面,战胜了突厥,使得中西方交通畅达,同时在西域等地设立都护府,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荣。唐青花是外销瓷。中国古代审美观及唐代盛世经济文化的对外交流,直接或间接地与唐青花的起源有关中国使用钻蓝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末年河南固始县候固堆出土的蜻蜓眼绿琉璃基体上,就配有蓝白两种色调的琉璃。
当时,北方的邢窑和南方的越窑成为白瓷与青瓷的具有代表性的窑口,一白一青、遥相呼应,出现了陶瓷史上所称“南青北白”的局面。据考古发掘显示:在江南地区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绝大多数是青瓷窑,而北方的唐代白瓷窑已发现10多处,仅在陕西铜川窑发现少量青瓷,基本上符合唐瓷器“南青北白”的发展特点。然而,尽管唐代瓷器制造业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但青瓷在整个瓷业中仍然占主要地位。
一、越窑青瓷
唐代饮茶之风的兴盛。以及朝廷对青瓷需求量的增大,都促使越窑青瓷质量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在晚唐时期,南方地区形成了以浙江余姚为中心的瓷区。越窑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水平,釉色葱翠、釉层均匀、浑厚滋润、如冰似玉、造型典雅、式样优美,在装饰处理上也是以素面为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刻划花装饰线条简洁流畅,廖廖数笔就描绘出当时人们喜爱的荷花、荷叶、牡丹花等花卉,绝无繁琐之笔。
越窑青瓷业在唐代大体可分两个发展阶段:一为初唐,二为中晚唐。初唐时期的瓷器基本上保持着南朝和隋代的风格,胎质灰白而疏松、釉色青黄、容易剥落,产品种类和造型的变化不大。中晚唐时期的越窑生产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不仅烧瓷的窑场大量增加,而且器物的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其在影响其他窑口的同时,广泛吸取了它们的长处,以及玉、石、陶艺的风格和金银器制作的工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晚唐时越窑瓷器质量越来越精,对坯料的粉碎、淘洗、揉炼工艺和釉料都处理得十分精细,并改进了施釉技术、采用了匣钵装烧方法,使得青瓷胎质细腻致密、胎面光滑、胎色呈灰或淡灰。成型操作严格、器型规整、口沿细薄、转折处分界显明,给人以轻之感。胎体通体施釉、薄而均匀。
想要找正规的平台吗?想要出手你的藏品吗?想要让你的藏品上拍卖吗?只要你的藏品确定到代,确实是精品,我都能帮你操作,想知道具体的情况请联系〇〇四 同手机号 秦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