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为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
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穿孔称作"好",边缘器体称作"肉"。《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壁,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一般把体形扁平、周边圆形、中央有孔且边大孔小的器物称为壁。考古发现,玉璧最早产生于距今约5、6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清朝,都有不同形制和纹饰的玉璧出现。玉璧的应用范围也极为广泛,既是权力等级的标志,也可用于佩戴,亦能作为随葬品,同时又是社会交往中的馈赠品或信物。
玉璧的用途,按古文献记载和后人推测,主要用作祭器和礼器。这样它就有了神灵和迷信的色彩,成为人们权力的标志和等级制度的象征,以显示贵族的身份、豪富。以玉祭祀祖先,以玉陪葬,是战国乃至秦汉时期贵族阶级独享。《周礼·考工记》载:“璧琮九寸,诸侯以享天子”,说明王侯对使用玉璧的特权。《周礼·春官》云:“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疏璧琮以敛尸”。汉代玉璧的绝品,“南越王墓博物馆”的馆徽
玉璧还有一种特殊的用途,即作为一种信物,传达特殊的信息。《荀子·大略》载:“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瑗,主要用以召人。环,主要用以君免臣罪,许回复任;玦则表示君臣关系已经断绝,返回无望。《荀子·大略》注:“古者,臣有罪,待放于境(边境,或远离京都的地方),三年不敢去(离开),与之环则还,与之玦则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