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铜币,是晚清和北洋时期四川省地方政权铸造的货币。由于川省银铜矿缺乏,加之辛亥革命以后军阀割据,致使中央政府《币制条例》关于铜币之原料比例、铜币面额的规定没有严格遵守,四川铜币发行量十分巨大,致使物价虚高、影响经济发展。四川铜币,自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六月开铸,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十一月法币开始流通才逐渐退出流通领域.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两广总督李鸿章奏准在广东开铸圆形无孔铜币(铜元)。次年,清政府谕令沿江沿海各省准许仿造 。光绪二十七年,四川省在成都设四川铜元局,于二十九年六月开工铸造当五 、当十文面额 铜币,七月增铸当二十文铜币。
光绪二十四年,户部通令各省暂停铸造铜币,四川总督赵尔丰请免停,获准续铸。宣统元年,度支部下令撤并各省银铜厂局,赵尔丰再次请求续铸获准。四川遂成为宣统年间少数可续铸大清铜币的省份。
1935年,国民政府在四川推行法币,四川铜币遂逐渐退出流通市场。
民国时期,四川铜币种类之多、数量之巨,甲于全国。1937年成都造币厂历年铸造铜币数量的统计数据可谓震惊国人,最开始本以银币为主币、铜币为辅币,后来银币铸造渐少、铜币激增且面值变大,民国十二年以后尤甚.
四川铜币的成交价
0457 四川铜币一组 万 155.52万
0392 军政府造四川铜币当制钱壹 万 150.00万
1311 四川铜币军政府造 万 132.00万
1002 四川铜币 军政府造 万 110.00万
0828 四川铜币 军政府造 万 110.00万
0354 军政府造四川铜币 万 96.8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