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前几年徐悲鸿《春山驴背图》曾亮相北京保利拍卖公司的春拍会上。这幅徐悲鸿创作于1932年的《春山驴背图》,不仅是他唯一一幅手卷作品,通高36.5厘米,长达455厘米,而且是截至目前,我所见到的唯一一幅徐悲鸿的山水水墨画。画面描绘精致,保存完美,并有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金石学家,原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先生题“春山驴背图”引首,以及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篆刻家寿石工、美学家邓以蛰等名家的数百字题跋。这件珍贵作品曾漂流海外,今又以拍卖方式回流国内。
悲鸿先生在题款中说明了此卷的创作背景:“途间忽忆翌日将应半农老友之命,为生平破天荒之工作,遂未能尽兴观山,匆匆而归,今日既画又窘思索,乃两失之,殊可笑也。”画卷引首是马衡篆书“春山驴背图”,长卷展开北京西山之金山风光,见一古装骑驴者和一荷担者正缓缓地步入深山,各种秀美景致随即在观者眼前铺陈开……饱览过这4米半的画卷,人们无不被那出神入化的北京西山美景带入一种欢欣愉悦的境界。而当时中国社会的实况是东北沦陷于日寇之手,华北、北平危急。作者在创作《春山驴背图》时,其心境实在难以做到与金山秀丽风光完美的统一;只得无奈地把日前所观处于危亡之际的祖国大好“春山”景色,通过“驴背”上的古装者,倒转时空数百年。
另有陈援《徐悲鸿画款轶闻》一文中提到,徐悲鸿先生在壬申岁春日还创作了一幅水墨画,长108厘米,宽53厘米。画的是故宫御花园的老柏。主干道劲,写出了几百年老树的沧桑;枝叶疏密有致,看得出松柏常青的寓意;树前树后的地面上,间或点缀的小草,与传统国画有所不同的是把西画透视理论有机地融进了中国水墨画。
这幅画上有款两则。一则是:“伯早仁兄雅赏。悲鸿写故宫老柏,不能忘马君叔平导游之惠也。壬申岁春日。”徐悲鸿钤了印章两枚。另一则是:“壬申暮春之初,余见悲鸿为于君右任画故宫老柏,尔甚佩之。此为伯早君作,余大畏之。一步一进何其速也。记之,以效悲鸿之后来。白石山翁齐璜。”并以印鉴。这幅画的两则题款向我们说明了此画的来历。1932年春,时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副馆长的马衡先生陪同徐悲鸿参观游览了故宫后,徐悲鸿创作了《老柏图》。这幅原创画徐悲鸿送给了于右任先生。齐白石先生看了后“甚佩之”。几天后,徐悲鸿又画了一幅《老柏图》送给他在巴黎留学的同学陈绵(字伯早),白石老人看了这幅作品,更是大加赞赏,于是欣然在画上落款,并说出了这幅《老柏图》是“效仿”送于右任那幅《老柏图》而作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