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志趣 » 供应信息 » 收藏品 » 瓷器

瓷器去哪鉴定出手?

  • 发布时间:2018-07-28 12:51:43,加入时间:2018年07月12日(距今2487天)
  • 地址:中国»河南»郑州: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72号国际企业中心A座2302室
  • 公司:郑州利德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已认证
  • 联系:窦总监,手机:18738150103 微信:d18738150103

由于其釉料和烧制情况的特殊性,会留下不少特殊的现象,这些特殊的现象有助于帮助我们鉴别早期青花瓷器

的真伪,本文从这些青花现象的实际出发,探讨并分析了产生这些现象的物理化学机理。 1、苏料青花的“晕

散”特征 早期青花瓷器,因为都采用含钴的高铁低锰的苏麻离青料,所以,都会有苏麻离青料形成的基本特

征,而“晕散”就是苏麻离青料在瓷器上形成的最基本特征,可以这样说,采用苏麻离青钴料,就一定有“晕

散”现象。同时,苏料在青花瓷器上形成的其他特征,许多都和“晕散”的存在有关。所以,“晕散”现象,

好比一把钥匙,是打开早期青花瓷器真伪鉴定大门的钥匙。什么是“晕散”?它在瓷器上以什么基本的外观形

象出现? 所谓“晕散”,就是凝聚的青花钴料烧制后在釉下产生的一种青色发散现象。“晕散”的基本情况 

这是一件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元青花云龙纹梅瓶上的纹饰,其“晕散”现象清晰可见;类似的情况在明早期

的瓷器上也经常出现,上海博物馆所藏的永乐景德镇窑青花花卉纹碗上的晕散现象。

元青花瓷器和明代早期青花瓷器的青花发色

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述:“晕散”就像一点蓝墨水滴在宣纸上所产生的蓝色逐渐化开的形状。和晕散这种特征相

关联的就是随之而来的点晕、黑斑、串珠状凝聚、铁斑和锡光等苏麻离青钴料所产生的一系列特殊现象。“晕

散”因其色块形状的不同而分成圆状晕散(伊朗元青花凤翅上的圆状晕散)、条状晕散(伊朗元青花凤鸟类翅

上的条状晕散)和块状晕散(南京博物院永乐一束莲纹盘盘心花上的块状晕散)。当然,这些晕散的不同形状

自身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并且,它们之间可能也存在相互关联和不同变化。

产生“晕散”的表面原因有两个,一是和苏麻离青料的陶冶精度有关,二是和苏麻离青料青花纹饰的画意有关

。苏麻离青料在使用前,如果陶冶不精,其颗粒大小很不均匀,粗的粗,细的细,当画工用笔蘸着苏麻离青青

花钴料在瓷器坯体上作画时,其中粗大的苏麻离青青花钴料,就会阻滞在纹饰内,形成点状、条状或块状凝聚

,烧制后就形成“晕散”现象。仔细观察上述三图中不同形状的晕散,还应该可以清楚地看出,“晕散”的形

成,不仅和苏料的陶冶精度有关,也和苏料青花在纹饰中的画意有关。因为,画工用笔的轻重,会在青花色泽

上留下明显的痕迹。

元青花瓷器和明代早期青花瓷器的青花发色

当蘸着苏料的画笔在瓷坯上运笔行走时,凡发生用笔过重、用笔停顿、用笔来回和用笔重叠的现象,都会在这

些地方留下重复的青花钴料,也就是出现青花色料的凝聚,这些凝聚的青花钴料在烧制过程中,也都会产生晕

散现象。伊朗元青花凤翅上的晕散是运笔过重形成的圆状晕散,伊朗元青花凤鸟类翅上的晕散是运笔来回形成

的条状晕散,南京博物院永乐一束莲纹盘盘心花上的晕散是运笔重叠形成的块状晕散。运笔方式虽然不同,但

造成青花色料的凝聚却是相同的。元和明早期不同时期的青花瓷器,其青花晕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一般说来

,永乐和宣德时期的青花发色,“晕散”现象最为突出,不过,由于明代苏料的淘治程度大大好于元代,苏料

的某些特征比如“串珠”现象就不如元青花那样显著。英国的哈里·加纳先生在分析“大维德青花瓶制造之时

和宣德帝掌权之前的百年间,青花瓷器之间绘画风格的变化”时说:“钴料较浓处青花呈一种淡黑色。淡黑料

色透入釉骨,产生了一种‘晕散’的效果。有时,人们会发现在纹饰轮廓线凹下地方常常出现黑斑点。釉挂得

很厚,呈浅蓝色,瓷器表面有轻微的凹凸不平,质地如同桔皮一般。”

这位英国作者把“晕散”在瓷器上出现的区域、晕散的颜色,以及晕散和黑斑、下凹的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

描述,这对我们理解“晕散”这个特征有所帮助。同时他还对晕散瓷器的大致年代作了一番描述,即元和明宣

德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对后世仿品中的“晕散”现象作了分析,他认为:“早期的青花瓷器,特别是十五

世纪的青花瓷器在十八世纪被大量仿造,那时甚至尝试摹仿诸如‘晕散’效果等本属于技术上的缺陷,青花的

不同呈色以及纹样轮廓边缘上的斑点亦被摹仿。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