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在瓷器收藏中,一种浅绛彩瓷正吸引越来越多收藏者的注意,其身价也在不断上升。同时,在国内古玩艺术品交易市场上也出现了像程门、王凤池这样有名气的浅绛彩瓷艺人的作品,并且逐步有了固定的购藏群体。
这种境况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浅绛彩瓷不为收藏者所认知,无人问津,形成鲜明对比。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收藏者对浅绛彩瓷独特工艺价值的逐渐认识,浅绛彩瓷在市场上还会有所作为,收藏前景一片明朗。
浅绛彩瓷是清末时景德镇生产的具有创新意义的釉上彩瓷新品种。从同治、光绪到民国初约50年之间,将中国书画艺术的“三绝”——诗、书、画,在瓷器上表现,使瓷画与传统中国画结合,创造出瓷画的全新面貌。
“浅绛”原是借用中国画的概念,指以水墨勾画轮廓并略加皴擦,以淡赭、花青为主渲染而成的山水画,是一种山水绘画技法,起源于元代。其画家代表人物为黄公望。而浅绛彩瓷中的“浅绛”,系特指晚清至民国初流行的一种以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绘出花纹,再染以淡赭和水绿、草绿、淡蓝及紫色等,经低温℃)烧成的一种特有的低温彩釉。
浅绛彩瓷画侧重写意,多采用意象的表现手法。其山水画风格源自元代黄公望的水墨山水画法,即在瓷画表面采用水墨画中常用的手法。浅绛彩瓷器因其具备古代文人书画作品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