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传统养殖方式 ,均衡上市一是改善鱼种投放结构。首先是根据轮捕、轮放的要求 ,每年冬季放养一定比例接近上市规格的鱼种 ,以便在水产品销售淡季投放市场 ;其次 ,按大鱼种以小规格上市 ,小鱼种以大规格上市的要求 ,放养不同规格的鱼种 ;再次是增加草鱼、鳊鱼和鲫鱼放养量 ,降低鲤鱼、鲢鱼、鳙鱼放养量。
囤养食用鱼。冬季捕捞、干池后 ,将一部分食用鱼囤养在鱼种池内 ,春天再上市销售。虽然越冬期有所减重 ,但售价较高。三是双季放养。在池塘中一年饲养两季 ,第一季 1~ 5月 ,大规格的鱼 5月底或 6月初全部捕出上市 ,第二季6~ 12月 ,饲养 1龄鱼种 ,头季商品鱼亩产可达 4 0 0~5 0 0kg ,且鱼价较高。四是在池塘中放置网箱。平时起捕的鲜活水产品放入网箱中 ,价格高时可随时捕起上市。采用上述几种方法 ,使商品鱼均衡上市 ,全年都有鲜活水产品供应 ,经济效益明显。
优化养殖结构一是开发利用现有养殖种类。首先是一些生长期短、品质好、市场价格高的种类。如异育银鲫、罗氏沼虾、河蟹、泥鳅、鲶鱼等 ,可实行主养或搭配混养 ;其次是生长期长 ,市场价格波动性大的种类 ,如黄鳝、野生鳖等 ,可实行囤养 ,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闲地 ,建成标准化水泥池进行囤养 ,于冬季集中上市 ,以取得较好的季节差价。二是引进养殖新种类 ,长短结合。即对养殖周期短的种类 ,如罗非鱼、黄颡、鲶鱼、鲟鱼、淡水白鲳、罗氏沼虾等 ,实行搭配混养或主养 ;对养殖周期长、但市场价格高、又受群众青睐的种类 ,如野生鳖、欧洲鳗等可因地制宜引入发展 ,逐步形成规模。
开辟饵料资源 ,降低生产成本饲料成本约占整个水产养殖成本的 70 %。一是种草养鱼。充分利用池埂池坡、田边隙地 ,因地制宜地种植高产优质的鱼用青饲料 ,满足草食性鱼类不同季节的摄食需要。二是渔牧结合。根据养鱼用肥的需要 ,保持适度规模的猪、禽养殖 ,每亩鱼池配养 3~ 5头猪或 10 0只鸡 ,实行鱼畜、鱼禽结合等方式综合经营 ,解决养鱼和草地用肥 ,逐步建立起饲料喂养畜禽的良性循环。
实行病害综合防治一是提早放养鱼种和投喂饲料 ,改过去的春放为冬放 ,使池鱼提早进入正常生长期 ,增强其抗病力。二是科学投饵、施肥 ,做到“四定” ,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 ,投饵及时 ,少施、勤施肥料 ,保持水质肥、活、爽。三是药物防治。鱼种放养前要严格消毒 ,防止病原体进入池塘 ,在鱼病流行季节 ,定期用药物预防 ,提倡使用益富源水产专用菌种防治鱼病。提高免疫力,净化水质。提高水产养殖效益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