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变釉, 也称窑变花釉, 是清雍正时仿钧窑釉色所繁衍出来的新品种。它是指瓷器在窑内烧成时, 由于所施釉料中除铜之外, 还含有铁、锰、钴、钛等微量金属元素, 在烧成过程中, 这些金属元素自然结合, 使釉面呈现出不同的色调、花纹或斑点, 色彩斑斓。其中, 釉色偏红的称为“火焰红”, 偏蓝的称为“火焰青”。本文所说窑变釉, 是指雍正时期开始出现的, 窑工摸索出窑变釉的配制方法, 能够真正掌握窑变色彩与图案的窑变釉瓷器。沈阳故宫博物院藏窑变釉瓷器40余件, 其中包括雍正朝、乾隆朝、嘉庆朝、道光朝以及晚清时期的作品, 极具代表意义。
谈到窑变釉, 不得不提钧窑。从某种角度上讲, 窑变釉是清雍正时期御窑厂仿钧又不似钧的新色釉。钧窑在后世被视作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但钧窑之名却不见于宋代文献记载。经过多次对窑址的发掘与研究, 现已证实北宋晚期为钧窑的鼎盛时期, 至于钧窑始于什么时期, 是否与唐代花瓷有关, 还需继续深入研究。钧窑属北方青瓷系统, 但与一般青瓷相比, 有其独特之处。其一, 钧釉是一种蓝色乳浊釉, 具有幽雅的蓝色光泽, 蓝色较淡的称为天青, 较深的称为天蓝, 比天青更淡的称为月白, 其色调之美, 实非言词所能表达。其二, 钧窑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 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铜红釉, 其釉色青中带红, 灿若晚霞, 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古人用“雨过天晴泛红霞, 夕阳紫翠忽成岚”来比喻钧窑之美。
由于钧瓷具有这种独特的美感, 深受人们的喜爱, 于是各地瓷窑均有仿烧, 对后世陶瓷业有着深刻的影响。如宋元时期钧窑的海棠红和玫瑰紫, 明清时期的宝石红、霁红、郎窑红、桃花片以及窑变釉, 着色剂都是铜的氧化物, 它们的发明显然与钧瓷有关。
景德镇的窑变釉出现于宋代, 当时“荧或缠变, 临照而然。物反常为妖, 窑户亟碎之。”到明代还是如此, 《豫章大事记》载:“瓷器以宣窑为佳, 中有窑变极奇, 非人为所致, 人多毁藏不传。”所以清前传世的窑变色釉也自然少见了。据《饮流斋说瓷》载:“窑变者, 乃烧窑时, 火候不匀。偶然釉汁变色之故。大抵欲作深红之色, 非一种颜色所能造, 必参以它种颜料。而火候深浅之处, 红色失而他色露, 变成种种形式不等, 颇为特异, 因之踵作。盖本偶然者。后遂成故然矣, 窑变先后所制, 也各有不同。若康熙末年之窑变, 红蓝二色, 均不发黑, 其釉与郎窑之釉略同。若雍正末、乾隆初之窑变, 其釉与色, 与郎窑迥异, 且有带款者, 盖纯乎人工故意制成者也。”由此可见, 雍正时起, 清代的陶工摸索出窑变花釉的配制方法, “窑变”便作为一种新色釉品种出现了。
窑变釉, 是利用多种不同色釉施于一器, 在高温下自然流淌以及相互交融所呈现的犹如火焰状的色彩和图案, 较红的称为“火焰红”, 偏蓝的谓之“火焰青”。关于窑变釉的烧造方法, 《南窑笔记》有详细的记载:“今所造之法, 用白釉为底, 外加釉里红元子少许, 罩以玻璃红宝石晶料涂于胎外, 入火籍其流淌, 颜色变化听其自然, 而非有意预定为其色也。其覆火数次成者, 其色愈佳。”窑变釉是以氧化铜为主要呈色剂, 采用两次或多次上釉的方法造成, 所施釉料中除铜以外, 还含有铁、锰、钴、钛等微量金属元素, 经过1200℃左右高温烧制, 这些金属元素自然结合, 釉料相互交融, 在熔融的过程中呈现出新鲜夺目的釉色, 因而使釉面呈现出不同的色调、花纹或斑点。
虽然窑变釉是仿钧瓷而来的一种新色釉, 但在很多方面, 窑变釉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主要表现在:从胎体上看, 宋代钧瓷采用的是北方瓷窑常用的坩土为原料, 内含杂质很多, 所以胎骨粗黄。而窑变釉则是采用优质的高岭土为原料, 并经过精心淘洗, 所以胎体洁白细腻, 平整坚致, 较宋代钧瓷更便于釉料在高温下自然流淌熔融, 洁白的胎体也有利于表现各种色釉色彩斑斓的效果。从釉色来看, 清雍正年间御窑厂工匠已熟练地掌握了产生窑变的原理, 在釉料中掺入了更多的呈色剂, 从而使釉色更加美丽。从工艺上看, 清窑变釉瓷较宋代钧瓷器型多样, 做工讲究, 造型规整秀美, 制作精良。
雍正时期的窑变釉瓷器非常珍贵, 存量不多。其采用优质的高岭土为原料, 并经过精心淘洗, 胎体洁白细腻, 平整坚致, 釉质莹润, 表面光洁。由于以铜红釉为主的窑变釉中, 还含有其他多种金属元素, 经过烧制中的氧化还原就呈现出美丽的月白、蓝、紫、绿、酱、青、褐等色, 与红色交织在一起, 千变万化, 成为流荡的条丝和斑片。其中的红色, 又可细分为砂红、火红、桃红、粉红色;蓝分为浅蓝、黑蓝;紫有玫瑰紫和胭脂紫;绿有艳绿、松绿、翠绿等等。雍正时期, 琢圆器口部的内里釉面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即均为润洁的月白色, 或杂有淡蓝的细丝纹, 所施釉汁有的如激流瀑布汇集到器心, 成漩涡状, 有的结晶成奇异的花朵。器物口部的釉色除月白外, 偶尔有酱黄或黑褐铁色。底部多施深浅不一的酱釉, 或泛黄, 或泛白, 或泛青绿, 底釉大多平整光润, 也有的凝聚成块状散布于釉中, 系釉质疵病, 较为常见。民窑器以砂底为主, 也有酱色釉底。官窑器阴刻篆书“雍正年制”四字款 (图4) 或“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雍正时期的窑变釉瓷, 釉面有自然的开片纹, 釉汁偶有垂流至足边的现象, 这类器物须经加工磨光处理。其烧造方法有三:一为垫烧, 足部垂釉大都经过修磨;一为扣烧, 如仿古的匜等芒口之处也有修饰;一为支钉烧, 如洗类, 钉痕大小不一, 釉质于支钉处囤集较厚。
窑变釉瓷, 除仿古的器型外, 还有许多变化新颖的式样, 尽管千姿百态, 但都具有轻巧俊秀的特色。器物上有的塑贴简单的装饰, 如凸乳丁、弦纹、凸棱、蟠螭、出戟、辅首、如意飘带、三牺、牺耳、夔耳、云耳、戟耳、象耳等。以沈阳故宫博物院藏的这件清雍正款窑变双耳瓶为例 (图5) , 此瓶高22.2、口径4.8、腹径11.3、足径6.2厘米。造型如尊, 唇口, 广颈, 垂腹, 瓶底为圈足, 足底露胎;颈肩左右两侧各置兽首耳, 双兽面目温和, 头生独角, 双目突出, 口衔凸雕辅环;颈肩部另有一道凸起弦纹, 将颈腹部分开;腹圆而硕大, 使全器端庄稳重。
该瓶施窑变釉, 瓶里以蓝釉为主, 夹杂紫红条纹;口沿为蓝、紫色斑点交织而成, 口沿下为一道黄釉, 混杂玫瑰红、浅蓝斑纹;颈部在枣红色中衬以蓝色竖条纹饰, 在突起弦纹以下, 玫瑰红釉色越加鲜亮, 如落日之时霞光般美妙, 极少的淡蓝斑点几乎湮没在绚丽的红釉之中;瓶底施灰白色透明釉, 夹以变化无形的红褐色斑, 中央镌刻篆书“雍正年制”4字2行暗款。此瓶造型轻巧俊秀, 工丽妩媚, 各部分之间比例协调, 恰到好处, 大有增一分则拙, 减一分则陋之势。
除双耳瓶之外, 沈阳故宫博物院还珍藏一件清雍正款窑变双耳尊 (图6) , 该尊高20.5、口径7.6、腹径14.5、足径8.2厘米, 唇口, 长颈, 垂腹, 尊底为圈足, 足底露胎;颈肩左右两侧各置一耳, 颈肩部有一道凸起弦纹, 将颈腹部分开, 下面又一道凸起弦纹, 与颈肩部弦纹保持平行, 作为腹部的装饰, 使尊整体上更有艺术感;鼓腹, 腹以下收敛, 平底, 圈足。该尊施窑变釉, 以紫色为主色调, 尊里及口部施芥末色釉, 颈部芥末色釉中闪着紫色釉的光辉, 忽隐忽现, 很有情调。尊腹部紫色越来越重, 如紫色的薄雾渐渐弥漫整个器身, 为典型的窑变釉“火焰青”。
乾隆时期 (1736~1795年) 为清代瓷器制作的鼎盛期。一方面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 为瓷器制作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另一方面, 乾隆帝酷爱各类工艺美术品, 刻意求精、求奇、求巧, 使各种工艺美术都有长足的发展, 在制作技巧上也达到了空前的高水平。除此之外, 唐英作为清宫派驻景德镇的督陶官, 亦是乾隆前期及中期瓷器制作鼎盛的一大原因。乾隆早期和中期的瓷器制作最为精美, 到晚期则渐趋粗俗, 这与唐英以后历任督陶官或办事不力, 或贪污失职有很大关系。
乾隆早期的窑变釉瓷器, 釉面尚能保持雍正时“火焰青”的特点, 随后渐次变为红、蓝、月白各色交织成块状的斑片和条纹, 不及雍正时釉面流动多变。晚期釉中月白与蓝色较少, 成为缺少变化的红色釉。窑变釉色有深浅、浓重之分, 釉面光润晶亮, 玻璃质强, 易于开片, 细察片纹棱角上翘, 常有伤釉剥落, 俗称“凿坑”。底部刻“乾隆年制”四字或“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图7) , 覆以酱色混灰白亮釉, 有意摹仿钧窑。民窑胎体厚重, 底部多涂黄褐釉, 施釉不够均匀, 一般足部有磨痕。常见器物有梅瓶、天球瓶、锥把瓶、云耳瓶、石榴尊、香炉及小文玩类。乾隆时注重制瓷质量, 瓷质精细。器型规整, 厚薄适度。釉面早期至美, 晚期渐糙。仿古的器型和一般琢器类, 承袭了雍正时的贴塑耳装饰, 并更为盛行
古人常用“入窑一色, 出窑万彩”来形容最初的窑变变化莫测的釉彩特征。宋代景德镇的窑变“藉其流淌, 颜色变幻听其自然, 而非有意识预定某色也。”它色彩斑斓, 多彩多姿, 被后人誉为“烧出来的诗情画意”。至雍正时期, 窑工真正掌握了窑变釉的配制方法, 可以说将高温窑变釉的烧造提到了新的高度。
从艺术审美上讲, 窑变釉注重流动变化, 通体紫、红、青等色彩的交汇, 如晚霞漂浮于蔚蓝天际, 如流云在霞光中游动, 二者巧妙结合于一体, 用无声的色彩、诗意, 勾勒出美丽苍穹般的神奇。先秦工艺典籍《考工记》曰:“天有时, 地有气, 材有美, 工有巧。合此四者, 然后可以为良。”将技术的巧、材料的美与天时地气结合在一起, 方为好的艺术品。窑变釉之光、色、态, 精美而滋润的质感正是这种技术的极致与材质的极美、天时地气合抱而成的“精气”造物, 体现了极高的艺术品位。
造型和釉色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官窑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窑变釉以它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被施于梅瓶、石榴尊、天球瓶、锥把瓶、双耳瓶、香炉及小文玩上, 给人一种端庄秀丽之感, 即便便是是少数小文玩, 也多是仿古造型, 且做做工工精细, 显示出秀美的艺术风格。综上上, , 窑变釉在追求自然天成的科学与艺术术美美之中, 蕴涵着“平淡天真, 自然浑成成””的艺术境界, 反映出中国颜色釉瓷器器的的传统美学内涵, 此种釉色至今在景德德镇镇仍有生产, 且十分名贵, 这亦可体现现出出它的生命力所在。
如此具有艺术之美的窑变釉, 在在收收藏界更是备受关注。2010年, 北京翰翰海海一件清雍正窑变釉盖碗以537.6万元元成成交, 同年清雍正窑变铺首尊以672万元元的的高价成交。除内地外, 2013年, 香港港佳佳士得春拍中, 一件清雍正窑变弦纹瓶以1023万港币成交;一件清雍正窑变釉三弦纹双耳壶的成交价为963万港币。盛世收藏, 窑变釉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深受藏家的青睐, 在瓷林中独树一帜, 为中国陶瓷带来了一抹新意。
本公司是以谋划中国文物艺术品为主的综合性公司,公司设有、纽约、台湾、日本、伦敦服务处,每年不定期举行春季秋季大型鉴赏会,以及四期“古玩艺术品交易四序”交流会。
公司建设伊始,一直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艺术文明”为己任,本着“诚信做人,专心做事”的服务理念,培训了一批高素质员工队伍,搜集了重大的营销精英团队,建设了一套成熟的国际化治理和营销系统。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为己任,每年定期举行春季秋季大型拍卖会及特殊专场
本公司设有具现代化的展览展示厅,并拥有一批对客户充满责任感且履历富厚的营销筹谋团队,为宽大珍藏喜欢者提供艺术品的展览、宣传、交易提供辽阔的平台。
为亿万珍藏客户缔造成交时机"是我们的服务宗旨,为客户提供"鉴定、展览、保管、委托谋划、交流、投资咨询、艺术经纪"全流程服务。公司的谋划团队具有富厚的艺术品投资运营履历,为数十万的客户提供了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宽大客户的信托。近几年来公司在外洋会成交率成就很是突出,在亚太地域和外洋华侨拥有普遍的市场影响力。
请联系本公司古玩经纪人:(联系方式在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