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收藏的宝贝藏品想出手,却遇瓶颈?各类藏品想转让,并且低价却也无从去向?找小公司信不过,怕上当?拍卖风险太大,或遇流拍?《东方寻宝》电视栏目帮您解忧,交易方便快捷,有保障!以互利共赢的原则,东方寻宝诚邀全国各大藏友老师前与交流!
胸怀磬石坦荡荡,虚怀若谷走四方
哥窑瓷器上布满了黄黑相间的裂纹,即“金丝铁线”,金丝指细碎的开片,呈黄色,铁线指大块的开片,呈黑色。金丝铁线的形成是因为瓷器在烧造过程中,由于胎质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同,出窑后开裂。收藏家马未都曾举例说,自家的一件新仿制的哥窑瓷器,夜深人静时能听见嘣嘣作响的炸裂声,这声响一直能持续一两年时间。釉片炸开后,粗的开片会渐成黑色,而细小的开片由于间隙过小,颜色进不去,时间长了,气体进去后,就氧化成了金黄色。
哥窑的另一个特征是紫口铁足。明代曹昭在著名的文物著作《格古要论》中指出:“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所谓紫口,是指口部由于釉厚,露出紫色的胎骨;圈足露胎的部分,呈现铁褐色的颜色。金丝铁线紫口铁足是哥窑瓷器的最显著特点。
哥窑还有一个最奇妙,又最容易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在其 《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说“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攒珠”指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聚球”比珠大,数量少,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
古代文人的审美中,追求一种病态的缺陷美,哥窑烧制过程中形成奇特的残缺,反而成了人们大加追捧的元素。哥窑虽是民间私窑,却在后世备受人们青睐,元明清仿制者颇多,但其制作工艺已不能与宋代哥窑相媲美。
吴方言中“官”、“哥”二字发音几乎相同,有人也认为宋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中,“官”、“哥”属同类作品。很多瓷器,这本书上认定是官窑,到了另一本书上却成了哥窑。一些专家的认知也是一知半解,因为它太珍罕了,没有多少人真正上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