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寻宝》栏目作为引领国内大型艺术收藏类电视栏目之一,已先后在香港华娱卫视、海峡卫视、湖南卫视国际频道进行播放,
继栏目前六季广获盛誉后,现栏目第七季面向全国海量征集,择优限量录制拍摄!
如果您对您的藏品有信心,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藏品符合珍、精、稀,那么你现在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拿起电话报名买家群体:
电视传媒商、企业艺术品投资基金、华商企业家、民间私人博物馆、国际私人艺术品收藏家、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会员、温州企业家、五百强企业股东及董事,马来西亚华人古董收藏家、新加坡东方艺术品经营商、海外华人华侨老板、世界各国收藏家,高尔夫球会、游艇俱乐部、私人会所会员、五星级酒店VIP客户、各大银行VIP客户、政商成功人士等。
哥窑之魅 受历代藏家膜拜
哥窑目前受关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正在举办的“金丝铁线—故宫博物院哥窑瓷器展”及相关研讨会,该展将大众对于哥窑瓷的热情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展览基本上把故宫藏的百余件传世哥窑全部展出,这是历史上首次举办这样的展览。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主任、陶瓷研究所所长吕成龙介绍,其中不乏灰青釉胆式瓶、灰青釉凸弦纹瓶等,都是难得一见的精品。
哥窑具有宋瓷器形端庄、釉色酥润含蓄的特点,于静谧中散发出不饰粉黛、洗去铅华的自然之美,充分体现出哥窑一系最为人称许的审美特征。崔凯将哥窑之美概括为“残缺美”——本来是釉料、控温的失误之处,却孕育了哥窑自然天成、无可比拟的美。“从精神气质上,哥窑恰如其分地符合禅宗孕育出美的 7 个要素:不均齐、脱俗、自然、简素、静寂、枯槁、幽玄。”宋哥窑在后世备受青睐,明清至今,一直作为名瓷而进行仿烧,尤以明清仿制居多,且各具风格,被称为仿哥窑或仿哥釉,但其工艺均无法媲美宋代哥窑。
从目前的考古发掘和传世实物来看,景德镇在明宣德年间就已成功仿制哥窑瓷器,除个别形神兼备、几可乱真的仿品外,其他一般均以青花楷体署本朝年款。明中后期摹古成风,精仿哥窑颇具宋代遗韵。明晚期的文人士大夫特别重视哥窑瓷器,尤其作为文房摆设。文震亨的《长物志》中就提道:“堂中插花,乃以汉之铜壶、太古尊、罍或官、哥大瓶,方入清供。”正是受这种风尚的影响,明晚期出现了大量哥窑仿品,甚至将前代器物人为染色,做成哥窑瓷器的效果。
清代御窑厂于康熙朝开始仿哥窑,乾隆时期的仿品最多,品质也较好,他甚至颁发多道谕旨,要求仿烧力求似真。在此之后,几乎历朝都有仿哥窑。黄骥介绍,明清时期的仿哥窑瓷器,一般注重仿制瓷器的釉色和开片,造型则比宋哥窑更为多样,其中尤以雍正、乾隆朝的仿制水平较高;另一类是纯粹摹古的作品,现在已经很难判断其与宋哥窑的区别;还有民窑仿制的哥窑,但品质就大打折扣了。
民国至今,收藏家对哥窑更是趋之若鹜,仿制品大量产生。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曾指出,民国时期有大量伪刻“乾隆御题诗”的汝、官、哥、钧、定窑作品被洋人高价买走。
宋 哥窑黄釉洗成交价:1265万
哥窑三羊开泰尊成交价:1200万
哥窑双耳瓶成交价:19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