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寻宝》栏目是以“弘扬传统文化 共襄盛世收藏”为宗旨的一档大型艺术收藏类电视栏目。通过宝物海选、编排、拍摄、在线播放、联线收藏等领先运作模式,形成独有的持宝人讲述、专家评鉴、现场嘉宾及收藏人士围绕宝物对话收藏的栏目特色。秉承“帮古董艺术品说出自己的价值”这一栏目使命,联合具有强势影响力的电视媒体向全球播映,以严谨客观、风雅幽默、娱乐互动的呈现方式,为社会各界关注和热爱收藏人士提供一个公正、公信、有权威的古董艺术品鉴藏平台。详情可咨询上方联系方式
明宣德 青花五爪云龙纹大罐"宣德年制"四字楷书横款
高48.5cm
成交价港币
明永乐 青花花卉锦纹如意耳扁壶
高24.5cm
成交价港币
明永乐 青花缠枝牡丹纹净水瓶
高21.3cm
成交价港币
明宣德 青花海水双龙纹内暗花龙纹高足盌 双圈六字楷书款
直径15.2 cm
成交价港币
明成化 青花瓜瓞绵绵纹宫盌《大明成化年制》款
宽15.4cm
成交价港币
明永乐 青花瑞果纹梅瓶
高37.8cm、34.3cm
成交价港币
大明宣德年制青花海水云龙纹高足杯 宣德年制及六字二行楷书款
高8.7cm 直径9.8cm
成交价港币
明代瓷器的发展周期:明朝先后17位皇帝
在位执政,共经历276年,瓷器的制作工分为三个周期:
早期: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其中洪武,永乐和宣德为比较高峰。
中期: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其中成化斗彩最著名。
晚期: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其中嘉靖、万历五彩量比较大。
简介:
五彩是黄、青、白、红和黑色,泛指各种颜色。这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在明清两代得到发明和发展。主色调有红、黄、绿、蓝、黑、紫。
瓷器釉上彩的一种。所谓釉上彩瓷,就是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600-900℃温度烘烤而成的一种瓷器。
五彩所指是分布在瓷器釉面上多种颜色的彩——而五彩瓷并不一定指瓷器釉面上只有五种颜色,多于或少于五种彩的陶瓷,在习惯上也同样称之为五彩瓷。五彩瓷在明清两代得到了发明和发展,其配方经过不断的创新,并进行了多次重大的改革之后,才出现以红、黄、绿、蓝、黑、紫等为主的彩瓷。五彩为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的新品种,由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明代彩料中无蓝彩,需用蓝色表现之处,
皆以青花代之,称“青花五彩”,成为独特的时代特征,以嘉靖、万历五彩为代表。嘉靖、万历朝五彩施彩特点是:大量采用釉上矾红和釉下青花二彩,釉下青花与釉上多种彩相结合,多用黑彩或赤褐色线勾描纹样轮廓,画面浓重艳丽。清代五彩以康熙朝最负盛名,除常用的红、绿、黄、褐、紫彩外,还新配制了釉上蓝彩取代釉下青花,金彩和黑彩也广泛应用,使之色彩更为瑰丽多姿、浓艳夺目。康熙五彩除在白瓷地上彩绘外,还在各色颜色釉器及各种瓷地上施彩,使得五彩瓷器别开生面,别具一格:由于康熙时新创了粉彩,五彩历史久远,故而康熙五彩又称为“古彩”。粉彩的特点是色彩绵软柔和,俗称“软彩”;五彩的色泽明亮,所以康熙五彩又称“硬彩”。[2] 雍正时期,
粉彩盛行,五彩趋于衰落,所见多为小件器,画意较精细,不似康熙五彩粗犷豪放。乾隆以后则基本上不见单独的五彩瓷器,而多与粉彩、珐琅彩等并用。
现代五彩陶瓷多数为多于五种颜色的五彩瓷,而仍然保持着传统手法的只有宝瓷林瓷业有限公司等几家企业。
五彩瓷器拍卖市场行情:
五彩瓷成熟于明代,发展过程中有两个高峰时期,分别为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和清代康熙时期,两者风格相近,又各具特色。国内外收藏者对五彩瓷的热度不尽相同,今天小编就带您分析下国内外收藏市场对五彩瓷的不同态度。
目前所见最早的青花五彩瓷是宣德时期的官窑作品,传世极少,仅见西藏萨迦寺有收藏,景德镇珠山明代御窑遗址有少量出土,相信宣德窑五彩在明中期也难为藏家所见,更谈不上外销了。中外对五彩瓷器的态度分歧始于万历时期,万历五彩深得当时日本社会的喜爱,许多五彩瓷器销往日本后为上层人士所珍视。入清以后,日本人仍然痴迷于五彩,不惜重金求购,国内也因此出现了仿造之风。
而在当时的国内,五彩瓷并未像在日本一样受到推崇,青花瓷才是主流产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青花瓷十分普及,至今国内留存这一时期的青花瓷也很多。这种观念一直影响到清初,时人叶梦珠在其著作《阅世篇》中对嘉靖一朝青花尚且推崇至备。晚明时期,随着外销瓷器市场的扩大,瓷器大批涌入欧洲诸国。欧洲社会对五彩瓷器的钟爱并不逊于日本。由于五彩瓷器的色彩对比强烈,在视觉效果上与欧洲建筑的居室装饰色彩十分搭配,故大为流行。欧洲商人遂大力收购并运往欧洲销售,造成了五彩瓷出口数量巨大。可以这么说,明中后期景德镇生产的五彩瓷大部分是专为海外市场制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