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珊瑚红珐琅彩寿碗
珐琅彩是康熙时期创烧的名贵彩瓷品种之一,康熙三十五年(1696)始制,其制作先在景德镇烧制坯胎,运送至京,由宫内如意馆挂彩烧造,将铜胎画珐琅彩料画置于瓷胎上,清宫称为“瓷胎画珐琅”,又因“颜料亦用西来之品”,称为“洋彩”。彩料有透明的玻璃质感,又被称为“料彩”。其绘制 技巧、彩料配制、烧造温度等方面不易掌握,烧成十分不易,制作的数量有限,故珐琅彩瓷十分珍贵,专为宫廷皇帝、嫔妃玩赏和宗教、祭祀的供品之用。
康熙珐琅彩瓷器是仿制铜胎画珐琅烧制而成的,在瓷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进行绘画,所以其釉色纹饰与同时期铜胎画珐琅器物非常相似,色调浓重艳丽,多以蓝色、黄色、红色、紫色等为地色,然后绘画纹饰,以花卉纹居多,如牡丹、芍药、莲花、梅花、菊花、月季、宝相花等,并常以开光技法绘画纹饰,使得纹饰更加鲜明,花蕊内还用篆书“万”、“寿”、“长”、“春”等吉祥用语,寓意“万寿无疆”。造型以小件器物为主,主要为瓶、盒、盘、碗、杯、壶等,其中以碗的数量较多,而瓶的数量则非常少。款识多用胭脂色或蓝色珐琅料书写,个别器物底款为刻款,一般为四字楷书“康熙御制”,多写在方栏或双圈线内,字体结构严谨。
“寿碗”作为孝文化的载体,最早出现在明朝,明清时期的帝王就数次为自己的生日庆贺制作寿碗,以清康熙、乾隆、嘉庆等帝王为例,每到自己的“寿辰”,就授命宫廷事务处制作堪称工艺品并刻有“万寿无疆”字样的寿碗,这种最早出现的寿碗由于其特定的出身和工艺,一般拥有者都会珍藏起来,传于子孙后代。御藏国际此对康熙珊瑚红珐琅彩寿碗,高6.5厘米,口径14.7厘米。敞口,弧壁,深腹,圈足。内壁施白釉,胎体细薄坚致,温润莹美。外壁通体以珊瑚红釉为地,以珐琅彩装饰,以诸色珐琅彩料绘缠枝莲花,花枝招展,风姿绰约,色彩艳丽,富有立体感。其中四朵莲花花蕊内绘制团寿纹,寓意长寿。碗底蓝料彩方框内楷书 “康熙御制” 双行四字印章款,字体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纪念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