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志趣 » 供应信息 » 收藏品 » 玉器

古玉之美,美不胜收!

  • 发布时间:2018-08-06 16:45:32,加入时间:2018年08月02日(距今2131天)
  • 地址:中国»湖南»长沙:开福区德雅路480号湖南电视台
  • 公司:湖南东方寻宝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中心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已认证
  • 联系:詹剑飞,手机:13272491170 微信:Z13274291170

中华民族是尊玉、崇玉、敬玉、爱玉、贵玉和尚玉的民族,有着其他国家和民族无法比拟的独特的玉文化史。

中国玉器艺术历经漫长岁月,被人们赋予了无比神秘的色彩,承载着人们的精神寄托,深植于传统文化之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功用。8000多年前,原始先民就用玉制作工具和装饰品。伴随着原始宗教的产生,玉器在新石器时期成为神灵的信物。商周时期,随着祭祀,礼仪的完备,玉器成为身份等级的象征。进入汉代,神仙思想的盛行及“事死如事生”观念的成熟,使玉器成为人们追求长生不死、千年不朽梦想的依凭。三国两晋南北朝动荡时期,玉器制作陷入低谷。而当社会一经稳定,玉器艺术又焕然一新,回归民间,成为人们讴歌生活、抒发情感的寄托。

玉器既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结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绚丽星空中一颗灿烂的明星,更是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玉料之美

在古人眼中,“玉”是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这些美石是自然界的产物,以今人的眼光看,

“玉”就是几种特定的矿石。为何这几种石头能被称为玉呢-根本原因就在于,这几种石头被古人选中并雕琢成器,用来装饰美化自身,进而用来通神与标识等级,这种带有人文含义的器物是人们所追求和争取的。因此,只有当这些美丽的石头被雕琢成器,赋予文化含义,才升华为玉。我们理解玉不能单纯从其自然属性来理解,还要加上其社会属性。古人释玉:“石之美,有五德者”。石之美,是玉的自然属性;有五德者,指人们借物象形,将玉石所具有的光泽温和、内外一致、声音清脆、质地坚韧、柔中有刚五种品质与人应具备的仁。义、智、勇、洁五种品德相比附,是玉的社会属性。

古玉诞生于不同历史时代,承载着不同历史使命,体现着不同历史背景,在每个时代的使命和功能是不一样的,玉的范围也是不同的。这个时代的人们用几种石头表现玉文化含义,这几种石头都是玉;那个时代的人们就用一种石头表现玉文化的含义,那就只有这一种石头是玉。也就有了广义的玉与狭义的玉。广义的玉指历史上所有当过玉的石头,包括和田玉、翡翠、岫玉、南阳玉、水晶、玛瑙、琥珀、珊瑚等;狭义的玉就是指和田玉。

新石器时代用玉是广义的玉。美石即玉,但并不是说每块美石都是玉,若那样麻烦就大了,自然界数以万计的美石都是玉了,人们就根本无法判别了。美石(玉)是指几种特定的石头,即新石器时代被人们用来加工成为有文化含义玉器的美石,没有被用来加工成玉器的美石仍称为石。玉和石就是如此区别的。

自西周以后,玉是狭义的玉,即和田玉。这个时期,人们认为只有和田玉是玉,此前被认为是玉的美石又被认为是石了。这种状况持续至清代中期。和田玉成为玉器Z重要的材料。

清中期以后,玉的概念又逐渐扩大,翡翠等新品种成为玉器材料大家庭的成员,这种情况延续至今,岫岩玉、南阳玉等日益被人们所接受。

美石之所以能成为玉,是因为它符合人们的审美标准。在中国古代艺术品中,材料极具美质者,莫过于玉器。玉,质地细腻、折光柔和、颜色鲜艳、声音美妙。玉之美,是天然的美,是永恒的美。那么,玉有哪些美的特征呢-

玉质美。玉料粒度细致,质地细腻、坚硬缜密,有“坚缜细腻”之美;玉料滋润光莹,柔和且有光泽,具“温润而泽”之美;玉料杂质较少,有的甚至达到无瑕的程度,有“纯洁无瑕”之美。玉料的玉质之美给人的感受是凝重、温润和纯洁。

玉性美。玉料硬度高,可长久保存。玉料韧度强,具耐磨性,不易破碎。玉料光透柔和,多呈半透明状,能够充分彰显腺胧的阴柔之美。玉料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受酸碱的侵蚀,埋藏地下千万年而不朽。玉料物理性质独特,导热率低,故对冷热变化表现为惰性,适于佩戴和把玩。

玉色美。玉料含有不同的元素,呈现出五彩斑斓的颜色。玉之美Z直观的形态便是玉石的颜色,古人描述为“黄如蒸栗,白如截脂,黑如纯漆”。玉料的表皮有美丽的颜色,如秋梨皮、虎皮等。不同的玉色可以有不同的用途,表现不同的美感。

玉音美。玉料质地细密,敲之声音远播。玉磬的声音即悠扬悦耳、清越绵长,

“玉振金声”就是对玉音美的Z好诠释。

玉工之美

天然矿石的玉料,再美也不能传承人类文明。人类按需求将玉制成器物,附文化信息于其上,才能使其成为文明的载体。玉器是以玉石为原料,按一定的工艺方法和流程雕琢成的器物。唐太宗说:“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意思是说,石中之玉虽有美的本质,但不经精雕细琢,与破瓦乱石没有区别。故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琢磨璞玉,美玉出焉。琢磨君子,圣贤出焉。著名的和氏璧便是“理其皮而得宝”。可见,美玉来自人为,来自创造。雕琢美就是玉器创作的艺术美。璞玉只有雕琢成包含民族智慧和心血的玉器,才能使玉石的美感得以充分显现,使人们感受到玉的美好,在感叹大自然的造化和玉人鬼斧神工的琢艺的同时,产生美好动人的联想,而将其Z恰如其分地使用。这样的玉器才具有无限的魅力和无比珍贵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

玉器制作大致可分四个阶段:新石器时期的原始工具阶段,新石器时期晚期至春秋时期的铜器工具阶段,战国至20世纪50年代的铁器工具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砂轮工具时代。前三个阶段使用的工具硬度不够,不能直接加工玉器,需加解玉砂来完成,故又称古玉加工方法;第四阶段的砂轮工具足以直接加工玉器,又称现代玉器加工方法。中国古玉工之美在前三个阶段体现得淋漓尽致。

各个时期制玉工具虽有不同,但大同小异,都是以软制硬。历史上被称为玉的材料,以今日标准衡量,除个别品种外,硬度多在6度以上,而古人加工玉器的工具,多是木头、麻绳等软质物品,直接加工玉器根本没有可能。之所以能进行加工,就在于通过中间介质——解玉砂——来加工玉器。

解玉砂就是大自然到处都有的沙子,硬度在7度左右。制玉时,人们找来沙子将其分成大小不同的颗粒等级,以应对不同的制玉工序。古人制玉,就是将工具和玉料之间添加解玉砂,用特定的工具不断地带动解玉砂磨擦玉料。

玉纹之美

纹饰就是刻在玉器表面的图案。对玉器情有独钟的中国人,往往将玉人格化,将自己的愿望、追求,通过玉器纹饰表现出来,使其成为品德、礼仪、权力、吉祥的象征。古玉图案多“图必有意,意必吉祥”,题材广泛,形成了较固定的比喻与象征。一代又一代,人们就是这样通过玉器上的图案、文字、谐音来抒发情感,寄托希望与梦想。

古玉常见纹饰,以龙、凤、象、羊、公鸡、柏树、柿子、灵芝、桔子等表示祥瑞,如龙凤呈祥、太平有象、三羊开泰、室上大吉、万事如意、万事大吉等图案;以牡丹、芙蓉、海棠、苹果、公鸡、鸳鸯等表示富贵。如富贵长春、荣华富贵、满堂富贵、功名富贵、富贵平安、一路荣华等图案;以蝙蝠、佛手、壶等表示多福,如福寿绵长、福从天降、五福临门、万福攸同、一路福星、洪福齐天等图案;以鹿、猴、狮、鱼、公鸡、鸭子等表示利禄,如马上封侯、太狮少狮、鱼跳龙门、五子登科、一甲一名等图案;以松、柏、桃、龟、鹤、绶带鸟等表示长寿,如松柏同春、代代寿仙、龟鹤齐龄、松鹤长春、齐眉祝寿、蟠桃献寿等图案;以喜鹊、蜘蛛等表示喜事,如欢天喜地、喜上眉梢、喜从天降、喜报春光、喜报双安、燕喜同春等图案。

热爱美、欣赏美和崇拜美是人类的天性。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风尚和审美标准,不同阶级及其代表人物也会赋予美以不同的内涵。因此,玉器的意蕴之美在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解释。但无论如何,玉总是美好事物的代名词。玉在华夏民族的审美意识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玉从一开始便与“美好”联系在一起。古人将玉美丽的特性人格化,融入美好的寓意,而成为神圣、尊严、高尚、富贵等一切精神美的象征,形成了“以玉为美”的观念。汉字可选出有玉(王)的字近500个,用玉组词则不计其数。

“玉”在古人心目中是一个高尚的字,代表着崇高的品德、不屈的性格、高雅的情操和潇洒的风韵。

玉美所表现的玉文化

玉文化是指古代玉器在制作和使用过程中,经过历史沉淀所形成的典章制度、道德标准、信仰习俗、观念意识、艺术风格等的社会文化功能。玉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乃至中华文明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以玉石为载体,反映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面貌,贯穿整个中国文明史的一种文化现象,玉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稳固地植根于华夏民族的心灵之中,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玉文化是建立在玉的自然美和人工美的基础上,经过人们对玉器的神秘化、政治化和人格化的演绎、发展,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其内涵既包括以其质坚、性温、色美而久享盛名的物质文化,也包括在此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以其“温润而泽”“瑕不掩瑜”“气如长虹”的美德而广为历代仁人君子所推崇的精神文化。

这种文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玉器是美的承载先民在制作石器的过程中发现了独具美感的玉,爱不释手之余,便倾其智慧和心血精雕细琢,将其美好的情感和愿望融入其中,美妙神奇的玉器便诞生了。先民们首先想到的是用这美丽的玉器来装饰自己,当然,这绝不是普通人享用得起的。玉器在8000年前以装饰品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后,历朝历代再也没有缺少过玉制装饰品的身影。从Z初的人体装饰品,逐渐发展到人们衣食住行各个领域的装饰物,足见人们对玉之美的喜爱程度。将玉视为天下至美之材的观念,是构筑中国玉文化的物质基础。

玉器是通神的媒介在远古自然崇拜的年代,人们威慑于玉的神奇瑰丽和珍惜难得,又无法正确认识玉的真正来源,如孔子说“山之精为玉”。在古人看来,玉既然是神灵之物,就应有灵异之功,因而推崇玉为事物之尊者,赋予神奇的功能。新石器时期,面对没法解释的自然现象,人们企望能和上天沟通,这就需要媒介来达到目的。古人认为玉是由天地之灵化生、山水之神凝聚而成的“神物”,有沟通人与天的功能,人们将其做成各种形状的器物,通过佩戴或膜拜来达到人与天沟通的目的,玉从“美化”达到了“神化”的境界。

玉器是富贵的显示玉既为天下至美之物,又具沟通神灵之力,且系权力地位之符,还为德行操守之师,焉有不成为人间至宝之理-自古以来,玉即被视为国之重器和传家之宝而世代流传。自史传说秦以价值连城的“和氏壁”刻传国玉玺后,历代帝王皆以美玉为宝玺,成为天命皇权的象征。

应该说,玉既美在表面,又美在内涵,集中华民族审美之大成。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