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时期,中国重陷分裂,战乱频发,中国货币经济倒退,钱币铸量变小,质量变差,物物交换比重增大。至南北朝,情况有所改善,北方的趋于稳定及佛教的发展,影响了钱币艺术,这时所铸钱币特点鲜明,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这一时期也是货币理论、钱币美学的萌芽时期。南朝萧梁时期顾烜所著《顾烜钱谱》,被看作中国第一部钱币学著作。钱币学专门研究钱币的形制、制作、文字和图形。钱币学的产生,说明当时人们已对收藏和研究钱币产生了兴趣。此期还产生了后世广为流传的《钱神论》,作者鲁褒说钱:“视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颇有愤世嫉俗之意,其所创“孔方兄”一词,也算是丰富了汉语词汇。 三国:虚值大钱盛行 三国时期既沿用汉代的“五铢”,也自己造钱。刘备所建蜀国铸钱种类较多,有不少虚值“大钱”,如直百五铢、太平百钱、直百,面值大,但有的钱体还不如一枚五铢钱; 吴国比蜀国更狠,货币面值更“虚”,先后发行了大泉五百、当千、二千、五千。一枚“大泉当千”,大小、形制类似王莽的大泉五十,面值却增加了二十倍!老百姓都出离愤怒了,政府也承受不住压力,就收回和销毁大泉二千、五千这两种钱,所以这两种古币存世很少,尤其是大泉五千,留存至今的也就五枚左右,是中国古钱的大珍品。 魏国还是使用五铢钱,没有铸造虚额货币,这与魏国经济稳定有关。不论后人如何评价,从货币经济角度看,老百姓生活好的还是魏国。 两晋:国号入钱文 晋作为一个朝代不可忽略,但从钱币史看则可有可无,因为西晋可能根本就没有铸钱,与东晋并列的十六国倒铸了些钱,数量不多但很具有代表性: 成汉李寿于汉兴年间所铸“汉兴”钱,是中国最早的年号钱; 后赵石勒所铸“丰货”钱,最早将吉语写上行用钱文,并且钱文中不再有面值; 大夏国王赫连勃勃所铸“太夏真兴”,第一次将国号“大夏”(古时“太”与“大”同义)与年号“真兴”并铸在一起,存世稀见。这些钱币摆脱了“铢两制”记重,是以后年号钱或国号钱出现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