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瓷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靓丽,画工精致。制作珐琅彩瓷极度费工,乾隆以后就销声匿迹了。康熙的珐琅彩瓷大多作规矩写生的西番莲和缠枝牡丹,有花无鸟,显得单调。而雍正以花卉图案居多,山水、人物也有。当时尤为突出的是画面上配以相呼应的题诗。藏品想送拍至国内一线拍卖行(北京保利,中国嘉德,北京翰海等)或私下交易,详情可询陈经理!雍正时这些题诗的书法极佳,并于题诗的引首、句后配有朱文和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红印章,其印面文字又往往与画面及题诗内容相配合,如画竹的用“彬然”、“君子”章;画山水的用“山高”、“水长”章;画梅花的用“先春章等。珐琅彩瓷器可以说秉承了历史上中国陶瓷发展以来的各种优点,从拉胚、成型、画工、用料、施釉、色彩、烧制的技术上几乎是最精湛的。在乾隆时期出现了很多极其优秀的陶瓷作品,但珐琅彩在制作程序和用料上是其他众多品种无法比拟的。画工也不是一般的窑工,而是皇宫里面顶尖的专业画师,所以这些器物可以代表当时的艺术水平,的工艺水准。
1、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2、造形: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
3、底釉:为纯白釉,不偏青也不偏黄,釉面光滑洁净无疵。
4、珐琅彩色。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
故宫藏清雍正珐琅彩松竹梅纹瓶
故宫藏清雍正珐琅彩松竹梅纹瓶
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5、色料特点。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凸出的情况。
6、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
7、款识:康熙时期的款识有一度是被禁止写款的。
珐琅彩是指仿铜器珐琅用于彩绘瓷器的彩料,有时简指珐琅彩彩绘的瓷器。珐琅彩瓷创始于清代康熙,它是专为清宫廷烧制的御用瓷器。清代曾在宫内设立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专门承担彩绘和彩烧珐琅瓷,瓷胎或有釉的精细白瓷由景德镇烧制运到宫内彩绘和彩烧。
黄地开光珐琅彩花卉纹碗,清康熙
珐琅彩料在雍正六年前均从国外进口,以后清宫造办处自己炼制珐琅彩料,彩色多于进口彩料。珐琅彩在化学成分上不同于传统的五彩,五彩是基于铅钾质玻料配制,而珐琅彩则是一种以硼砂作为熔剂的铅硼玻料为基的彩料,黄彩料中的着色剂亦不同于五彩中用铁,而是用锑。呈色方面也不同于五彩,尤其珐琅彩引进的金红(洋红、胭脂红),玻璃白等釉彩对扩大釉上彩的品种和粉彩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淡黄地珐琅彩兰石纹碗,清雍正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多用黄、蓝、紫、豆绿、红等色作地,绘各种花卉,如缠枝牡丹、月季、菊、莲等图案,或在花朵中填写万、寿、长、春字的。彩料堆画较厚,有凸起之感,有时出现细小冰裂纹。
珐琅彩开光双戟小瓶,清乾隆
雍正时期,除少量制作如康熙的色地彩瓷外,大部分改用粉彩的彩绘装饰方法,多以花卉禽鸟、竹石、山水等各种画面装饰,并致以书法精致的题诗,成为诗、书、画与制瓷工艺相结合的艺术珍品。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的画面有的则完全仿西洋画意。因此珐琅彩的用料与各时期绘画工艺纹饰为珐琅的鉴定可以起到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