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瓷器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珍品。成熟于明代, 据《陶雅》上说:"康熙硬彩,雍正软彩。" 又据《饮流斋说瓷》中解释:"硬彩者彩色甚浓,釉付其上,微微凸起。软彩者又名粉彩,彩色稍淡,有粉匀之也。"
中国古代瓷器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从原始瓷器到成熟的青瓷,又由青瓷发展到白瓷,而后再由白瓷发展到彩瓷将近二千年的历程。其中,从青瓷到白瓷的转变,是在唐宋时期完成的;而由白瓷到彩瓷的转变,则是明清时期实现的。明清时期彩瓷的发展和盛行,使中国古代陶瓷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
何谓五彩瓷,据<陶雅>上说:“康熙硬彩,雍正软彩。”又据《饮流斋说瓷》中解释:“硬彩者彩色甚浓,釉付其上,微微凸起。软彩者又名粉彩,彩色稍淡,有粉匀之也。”真正康熙时期的五彩瓷是相当珍贵的,瑰丽多彩,品种繁多。
它的特征是:
1、胎釉和青花、斗彩相似;
2、色彩主要为红、黄、蓝、绿、紫、黑等,但以红彩为主;
3、其绘法先在白釉瓷面上,画人的颜面,不填颜色,用红色笔加勾;
4、多用小开片,裂纹向下而紧合
五彩与粉彩的区别如下:
五彩一般指明代五彩和清代康熙五彩,它通过将不同颜色带玻璃质的彩料,在瓷器釉面上进行作画,二次进窑烧造完成。古彩瓷拥有色彩分明、晶莹剔透、色彩形成强烈对比,图案纹饰表现夸张,线条刚劲有力,充满民族艺术特色。
粉彩是在烧造完成的白瓷胎上,用笔勾勒出图案纹饰的轮廓,然后使用含有砷的玻璃白进行打底,然后再给图案轮廓上色,用干净的笔将颜色洗开,最后进窑烧造完成的瓷器。
粉彩瓷的一大特征是其在上色之前,先在瓷胎上涂上一层玻璃白作打底,然后再上色,因为玻璃白中的砷具有乳浊效果,玻璃白又是不透明的,各色颜色与玻璃白的融合之后形成了粉化作用,如绿色变成浅绿、红色变成粉红、黄色变成粉黄等。此外人们还可以控制玻璃白中砷的含量 ,使涂上去的颜色出现的粉化程度不同,产出瓷器的颜色粉润柔和,这也是粉彩得名软彩的由来,也是粉彩与五彩的一大区别之所在
五彩瓷是成熟于明代的釉上彩绘瓷,因此也称“大明五彩”。由于工艺技法和使用材料的原因,在清代康熙年间亦称为“硬彩”。五彩瓷的制作,是以烧制好的白釉器为基础,生料、矾红勾线,只有矾红深浅洗色,其他均以透明色平填;描绘图案纹样后入窑烧烤,经750℃至850℃窑火烧烤而成;色彩以红、绿、黄、蓝、紫、孔雀绿等色多见,但每款器物各有不同,根据纹样的内容,有的还加饰金彩。通常情况下,每一件作品并不一定五色俱全,明代的作品,有些只用两三种色彩。根据图案需要,色彩搭配得当,同样精美富丽。清乾隆文献《南窑笔记》载:“其五彩则素烧纯用彩填出者是也。”照此划分,五彩应该指单纯的釉上彩。 (一)五彩瓷的工艺要素
五彩是在已烧成的白瓷上以低温色料描绘图案纹样,然后经第二次入窑烧成,最主要特点是有绚丽的色彩。关于五彩所用色彩,清<南窑笔记>云:“彩色有矾红,用皂矾炼者,以陈为佳;黄色用石末铅粉,入矾红少许配成;用铅粉、石末入铜花为绿色;铅粉石末入青料则成紫色;翠色则以京翠为上,广翠次之。”这些颜料是含有铁、钻、铜、锰、锑等矿物元素着色剂的低温色料。五彩是将这些颜色巧妙搭配在一起,构成丰富多彩的装饰效果。色料是成就五彩的基本条件。
明清五彩瓷是景德镇窑在宋、辽低温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本色调以红、黄、绿、蓝、紫5种彩料为主,按照花纹的需要施彩,在700℃—800℃的炉中二次焙烧而成。明代五彩瓷器多以色彩浓艳取胜,纹饰豪放,线条粗犷、繁密,填彩太满,颜色常常溢漫出廊,使纹饰显得模糊,透视感较差。
清代五彩瓷以柔和为贵,透视感较强,绘画工致精丽,生动传神,一扫明代嘉靖、万历之重色彩而不细究形貌的粗劣画风,施彩大部分较明代匀薄。花瓶图案画面生动逼真,题材丰富多样,除一般的花卉、山水之外,大量采用以戏曲、小说为题材的人物故事画。陶瓷精品纹饰多为人物、花卉、山水,用笔精细纤巧,构图疏朗简洁,是海内外文物爱好者的收藏热点。
征集范围
陶瓷、瓷器、翡翠、玉器、珠宝、书法、书画、油画、杂项、文房四宝、古典家具、碑帖、古籍善本、竹木雕刻、钱币、名表、名酒、奢侈品、纪念品、邮票、田黄、印章、铜器、雕塑、奇石、紫砂、砚台等。
本文来源
—— 中皇拍卖——
编辑:王总
郑重提示:
1,不收购,不上门
2,赝品与当代工艺品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