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等历代名家因其才学、作品达到一定艺术境界,本人才渐有名气,这是所谓“人鸣于画”。但是,当今社会,本该“人鸣于画”的惯例,却常常被“画鸣于人”的现实所打败。
书画在具有特殊的精神属性的同时,一样具有经济属性。作者的艺术造诣、尺幅的大小、是否精品、作品的存世量、时代的早晚、品象如何、特殊附加因素等是影响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价值的几个重要因素。
无可置疑,书画家的艺术水平高低是衡量其艺术价值的最根本因素。
从艺术水平的表现出发,在市场上可以大致分四个层次的书画家:
一是大师级的人物,在一个时代是极少的一部分,他们具有杰出的造诣、突出的创造能力,开一代宗风,其作品成为这一个时代具有文化代表意义的象征。
其次是被誉为书画大家的一些人物。他们在海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具备精湛的造诣,有着鲜明的创作风格,其作品在市场的价位紧随大师之后居于高端。
再次则往往立足于各省、市、区的一批著名书画家,他们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作品的价位处于市场的中间,但在数量上占有全国性市场的多数。
最后是不少的地方名家。他们在一个地区有广泛的影响但不太具有全国性的影响力,具有不错的功力和技巧,有一定的个性,其作品的价位处在艺术品市场的低端,市场地域性局限明显。
以尺幅大小论价是中国书画市场衡量价值的通行方法。实际上无论是画廊还是拍卖公司,在对一件书画作品估价时,通常是先将作者作品在市场上每平方尺的均价作为基础的衡量标准,然后来测量其尺幅的大小,再看其是否还具有其它增值或减值因素。
在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上尺幅是衡量作品价格最直接的手段。
书画艺术品的创作与机器生产产品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艺术品是精神产品,其质量的高低受情绪、心态等影响是非常大的。
因此,即便是同一位艺术家在不同场合、不同环境下所创作的作品质量是大不相同的。当他所处在各种条件具佳的时候就可能产生精品甚至是代表作;当他处于被动、甚至无奈的情况下,创作的作品可能是劣品、应酬之作。
精品是难得的,它的价值不是劣质作品、应酬之作所能同等而语的。
世上的东西一般是物以稀为贵,书画也不例外。书画家的秉性不同、表现手段不同、生活的经历也不同、寿命也有长短,众多的原因致使书画家的产量大不相同。
有的画家一生生活稳定创作勤奋,身后留下大量的作品;而有的画家翰不虚动,每件作品往往是长期思考,深思熟虑久不动笔,且可能一直处于颠沛流离之中,没有创作的时间与空间。
在同样的水平层次,作品少的书画家市价往往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