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那个时代的重要票证,粮票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全国粮票、军用粮票、地方粮票和划拨粮票四种。粮票获取的主要途经,由城镇居民凭粮食户口,居民粮食供应本等,到指定国有粮店兑换。粮食关系与户口紧密挂钩,公安部在人口统计中,就把由政府计划供粮的城镇居民划为“非农业户口”。最初的粮票采用的每市斤是16两制计量,1959年改为10两制计量,从1985年起又改为公斤制,公斤和市斤并存、混用。面额有半两,很少;有壹两、贰两、伍两、壹斤、贰斤、伍斤、拾斤,甚至百斤、千斤。我们这一代人永远不会忘记,在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粮票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票证,尤其是外出买吃的,一律凭粮票购买,当时我们称粮票为“吃饭的护照”。我至今还留存有“居民粮油供应证”和十多张面额为伍市斤的“全国通用粮票”。
显然,我国粮票的出现、存在以及消失,这是新中国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颇具代表性的票证年代的一个特殊记忆。完全可以这么说,粮票走入老百姓的家庭,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而今,使用38年的粮票又走出老百姓的家庭,却走进了收藏家的家中,这又是另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粮食主管部门发行的粮票可谓五花八门,难以数计。有些粮票虽然经过精心设计和印刷,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进入流通领域,这样的粮票也一直是收藏爱好者极力追求的对象,因为大多数被人们早已“吃”掉或废弃,能保留至今的粮票自然是“身价”看涨,一般人难得一见,故面市后价亦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