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朝野上下发生了银元单位之争,币制未统一。我国近代机制金币始于清朝晚期,清廷中有些官员倡议我国行使银币,如陈炽在《通用金镑说》中提出"欲收利权,欲兴商务,并非铸金钱不可,金钱之轻重,非仿用金镑不可之议。吉林市,旧称"船厂,清时被清朝统治者视为"龙兴之地",实行封禁政策,主客观上都限制和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至嘉道年间,才逐渐允许关内汉民进入。随着经济生产,工商业活跃,市场对货币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但由于当时吉林地区不产银、铜,市场所需银两、制钱全由关内供给。货币需求无法满足,因而造成私贴丛生,抹兑泛滥,官饷也无法支付,不仅阻碍经济发展,也给地方政府带来很大压力。光绪八年(1882年),吉林向朝廷奏称"吉林省制钱缺乏,市面益显萧条,再三商量,只有依照制钱式样,铸造银钱,解决现钱的短缺"。奏准后于光绪十年1884年即令吉林机器局铸造了厂平壹两、厂平七钱、厂平半两、厂平三钱、厂平一钱5种面值的银圆。这是我国用机器自行设计制作的最早的一批银圆,开创了我国机制银圆的先河,在中国货币制造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吉林机器局更名为吉林银元局,并开铸无纪年光绪元宝。光绪元宝"吉林省造"背外文龙图银币,钱币正面:珠圈内汉文"光绪元宝"四字、中心有阴阳图,圈外上环"吉林省造",下环"库平一两",左右为"壬寅"各一字。钱币背背:中心为蟠龙图,上下为英文,左右各一满文,整体币面清秀硬朗,铭文字体雕刻清晰,铸造工艺精美。此枚吉林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当时主要在东三省流通,以后逐步在全国各地广泛流通。此类银币存世量甚少,颇具收藏价值!随着收藏投资热的不断升温,银元也日渐走俏,且价格一路上扬。尤其是珍品银元,在藏品交易市场上表现异常活跃,也取得十分漂亮的成交记录。银元材质珍贵,制作精美,图案考究,具有一定的保值和升值功能。有投资头脑的人就会发现,明清及民国钱币的异军突起,在今天这个藏品亮点频出的市场下,特别受到高端藏家们的青睐,故而中国银元今后极大可能成为收藏钱币场中的一个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