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寻宝栏目致力于打造文化艺术领域的国际化一站式高端服务平台!
乾隆朝珐琅彩的发展与衰落
25岁即位的乾隆皇帝自幼深得祖父康熙的喜爱和父亲雍正的器重,知识广博,视野开阔,天文地理、音韵算学、诗词乐赋、书法绘画都学有所成,同时涉猎诸子百家及佛教禅宗,通晓满、汉、蒙、藏数种文字,并且酷爱文学,一生写诗词4万余首,是中国皇朝史上Z著名的多产诗家。他生性好古,曾召令翰林整理编目搜集宫内的历代文物,对于圣祖、世宗遗留下来的珐琅彩瓷格外珍视,并承袭前制继续在宫中造办处烧制珐琅彩。更为难得的是,从乾隆开始每件珐琅彩烧成之后都要配置硬木座及楠木匣,贮藏于乾清宫珐琅器的专库内收藏。乾隆朝《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造活计清档》屡次提到珐琅彩配座做囊匣的问题,如“乾隆六年正月初八日太监于炳森来说:太监高玉等交瓷胎珐琅红地锦上添花茶碗一对,黄地锦上添花五寸碟一对,传旨:着配匣入乾清宫珐琅库内,钦此。”“十九日太监张喜来说:太监高玉等交瓷胎珐琅梅瓶一对,传旨:着配匣入乾清宫,钦此。”乾隆皇帝对每一件珐琅彩都非常重视,烧成之后即妥善保管。
乾隆中期以后,珐琅彩这株清代宫廷艺术培育和浇灌起来温室花朵,由于国力的衰退结束了半个多世纪光照人寰、芬芳四溢的历史,逐渐凋零消逝……。
关于清代珐琅彩衰落的时间
对于这个问题,清代档案文献鲜有记载,目前古陶瓷界说法尚未完全统一,一种认为终结于乾隆三十五年以前,一种认为是乾隆六十年以前。笔者以为,在探讨这个问题以前应该有两个概念需要澄清,即什么是珐琅料?什么是珐琅彩?两者的区别在哪里?
什么是珐琅料?
珐琅料与珐琅彩是两个概念,珐琅料是不透明和半透明的具有光泽的物质,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矽、氧化铅、硼酸盐、玻璃粉等化合物溶制而成(也称作釉药),加入颜料(金属氧化物)便成为有色珐琅,其釉药的液体性质较瓷釉为浓。珐琅质的釉药在填用之前,首先要研成极细的粉末,把渣滓清滤掉,掺以水和颜色,分别以小碗盛之备用。除了花叶及图案应当以适当颜色外,背景也要填满,这就是珐琅料。它12世纪出现于欧洲,13世纪风靡法国,明初传入我国,景泰年间铜胎珐琅器大获成功。至今铜胎珐琅器的珐琅料仍然在使用。
什么是珐琅彩?
珐琅彩本文的开头已经说过,其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俗称“珐琅彩”。运用珐琅料在瓷胎上绘画,是我国首先发明的,其发明时间应为清康熙中期以后,因康熙五十九年(1720)已经成功地烧出了珐琅彩瓷器,这一点从康熙五十九年二月初二日皇上给曹頫的批示中得到证实,“近来你家差事甚多,如瓷器珐琅之类,先有旨意件数,到京之后,送至御前览完才烧。”Z迟在康熙末年宫中已经成功地烧出瓷胎画珐琅用的珐琅彩,雍正六年开始宫中自炼珐琅彩大为兴盛,一直延续至乾隆中晚期,乾隆三十五年以后档案中未见有珐琅彩的记载。珐琅彩是在清宫中孕育、产生、发展、消亡的珍稀彩瓷品种,康雍乾三朝的珐琅彩使用纯正的西洋进口或自行烧制的釉药,不掺任何珐琅质以外的的其他成份,因珐琅质的釉水较一般瓷釉浓稠,所以器物表面花纹凸凹不平。乾隆以后,偶见嘉道官窑粉彩瓷器上的边饰或纹样中某一部位也有使用珐琅釉的,但仅是只鳞片爪,星星点点而已,不能与清三代纯粹的瓷胎画珐琅同日而语,可以说这样说:清代珐琅彩终于乾隆中晚期,而珐琅釉却自明代以来延用至今。
什么是清宫珐琅彩?清宫珐琅彩以清代宫廷生产为前提,需具备如下四个方面的条件:
1.由江西景德镇御窑厂提供精美的素胎。
2.所用彩料由西洋进口的或者是宫中自炼珐琅料。
3.由内务府造办处承接从设计画样到烧成的一切事宜,每一件都有具体的画师和艺匠负责烧制。
4.皇帝亲自参与设计和提出修改意见,款式图样由皇帝钦定,烧成之后再送呈皇帝御览,合格后入专库贮藏。
为世人所珍视的清宫珐琅彩,必须具备上述四个条件,四者缺一不可,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都不是珐琅彩。每件器物烧成之后都要呈皇上过目,然后登记造册,定名入帐,成为皇家世代的财产配匣贮藏,配制何种木质的匣子,收藏在何处的库房,皇帝都有具体的安排。
那么,珐琅彩的衰落时间是什么时候呢?虽然具体到哪年哪月宫中不再烧珐琅彩没有确切的时间,不过从乾隆中期以后的档案中已经看不到任何有关烧制珐琅彩的记载了。乾隆二十三年,有些铜胎珐琅器的制作已交给广东粤海关承做了,造办处乾隆二十三年二月初七的行文中记载:“郎中白世秀、员外郎金辉将画得瓶、罐、纸样大小四十张持进,着粤海关接样,自配花纹做西洋珐琅,要乾隆年款矣有传旨不必烧造时,再行停止烧造,钦此!”瓷胎画珐琅与铜胎画珐琅于乾隆二十年以前都是由宫中造办处珐琅作烧制的,为什么要移至广东的粤海关制作呢?主要应当说是经济上的原因。从表面上看到的乾隆盛世自中期以后已有从巅峰下滑的趋势了,实际上国库财力枯竭,捉襟见肘,钱局曾一度缺铜铸钱,铜价猛涨,而不得不动用宫中大件的铜胎珐琅器以及雍正朝内府留下的大量铜活字交钱局铸币。甚至拆掉瓷器内的铜胆(官窑瓷瓶多内镶铜胆)铸币用。在这种大背景的影响下,宫中的奢侈之风也必然受到影响,珐琅彩造价昂贵、费工费时,珐琅作银两紧缺,生产条件每况愈下,各方面都难以维系,Z终完全地衰落,其衰落时间应当不早于乾隆中期。
有关珐琅彩衰落的原因
1.高档白瓷越来越少
珐琅彩衰落的原因应当主要是社会的经济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乾隆二十一年以后,景德镇进呈的高档白瓷越来越少。唐英在乾隆六年被提升为淮安关税的官员,不再亲临窑场指挥,珐琅作每年不再有大批的可供画珐琅的上好素胎进呈,而精美的工艺生产是一环扣一环的连贯性工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全局,唐英升官后不再亲临现场指挥制坯、施釉、烧造等项工艺操作,而接替唐英的督窑官默尔森额又不如唐英深谙此道,且一度重病,使烧造工作松懈不振,宫中珐琅作多用原先存留的上好瓷胎,乾隆帝对此也很不满意,乾隆六年内务府的档案记载:“四月十三日司库白世秀来说,太监高玉传旨:唐英烧造上色瓷器甚糙,釉水不好,内亦有破的。着怡亲王寄字与唐英,钦此!”唐英被责后回奏:“奴才又距厂三百余里,不能逐件指点,以至所得瓷器,不无粗糙 。”
2.宫廷对珐琅彩技术的全面垄断
宫廷对珐琅彩的全面垄断也是珐琅彩失传的重要原因。自元代始景德镇烧制官窑瓷器以来,宫廷中所有的制瓷事宜都由景德镇独立完成。惟独康熙时将珐琅彩的选胎和画彩分别在两个地方完成,把画彩烧制的地点移至宫中造办处。(怡亲王府和圆明园也有烧珐琅的作坊,但统一归造办处管辖,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供奉画家、西洋画师、名工巧匠都集中在造办处,外国进贡的珐琅器,珐琅料也收贮于宫廷,便于模仿制造。另一方面,皇帝的寝室与办公的地点与造办处珐琅作近在咫尺,皇帝余暇可亲临作坊指导监察,并观看画师们画瓷。
3.粉彩的发明和兴起
雍正时期发明了以玻璃白打底的粉彩,彩绘效果可以与珐琅彩相媲美,且造价低廉,可以成批生产,一经出现便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引导彩瓷发展的新潮流,昂贵而珍秘的珐琅彩瓷很快被新兴的粉彩取而代之。但毕竟珐琅彩翻开了中国彩瓷艺术史上Z辉煌的一页,正如《饮流斋说瓷》所云:“清康熙专以名工制瓷,名手绘画,殆纯入于美术范围,而高穆混雅之气,酉未尽掩,入雍正则专以佚丽胜矣。到乾隆则华褥极矣,精巧之致,几于鬼斧神工,而古朴浑厚之致,荡然无存。故乾隆一朝,为有清极盛时代,亦为一代盛衰之枢纽也 ”。
嘉庆道光以后的官窑中也偶见有珐琅彩釉的瓷器装饰,只限于边饰或局部纹饰的使用,只是景德镇窑的精制作品,与宫廷珐琅作的瓷胎画珐琅相差甚远矣!民国初年,社会上掀起的仿古狂潮中,清宫珐琅彩首当其冲被当作争仿的对象,景德镇的仿古瓷彩绘高手,被视为“财神爷”请进京城,在瓷庄内专心研究,以珐琅彩的实物为摹本,模仿出一批与真品相差无几的伪作,这些赝品中有些是利用前朝的旧胎后挂彩烧制的,且形神具肖。笔者亲眼所见就有民国仿康熙黄地珐琅彩牡丹碗、仿康熙红地珐琅彩九秋图碗、仿雍正珐琅彩松竹梅橄榄瓶、仿雍正珐琅彩白地粉梅花碗、仿乾隆白地珐琅彩天竹花卉瓶、仿乾隆白地珐琅彩山石花卉瓶等,上述几种仿品数量不多,水平极高,几乎与真品无异,如果没有见过真的实物,很容易当成原作收藏。而这些民国后仿品所用的彩料是粉彩与珐琅料的混合体,没有珐琅彩的档次,更与宫廷瓷胎画珐琅无缘。
有关珐琅彩的鉴定
清宫珐琅彩珍惜而名贵,近年来在国际拍卖市场上的价格扶摇直上,人们对此趋之若鹜,各种层次的赝品也铺天盖地而来。在我们学习鉴定之前,有一些相关常识问题必需搞清楚,有一些必要的历史常识会防止我们犯比较低级的错误。清代珐琅彩是闪耀着宫廷艺术光辉的高档陈设瓷,出处清楚,血统高贵。上面谈到的四个条件必须具备,缺一不可,不能含糊,随随便便地将一件普通彩瓷轻易地定为珐琅彩显然“一相情愿”。
首先,乾隆朝以后珐琅彩已经消失,没有真正的珐琅彩存在,这是必须了解的事实。嘉庆、道光官窑瓷器中偶见珐琅釉装饰,但只限于粉彩瓷器的边饰或局部,而且是在景德镇画彩烧成,与宫廷珐琅作的制品不能相提并论!民国初年,社会上掀起的仿古狂潮,清宫珐琅彩首当其冲,被古董商人争相仿制,景德镇的仿古瓷彩绘高手,以个别流散在外珐琅彩实物为摹本,模仿出一批可以乱真的伪作,这些赝品有些是“旧胎新彩”,利用清朝的素胎白瓷后挂彩烧制,形神俱肖,仿制水平极高,多数比真品画得还细,从画风上找不出什么破绽,只是造型上多有改变,或者比真品笨拙,或者比真品小巧,在旧藏珐琅彩中找不到同样的造型,是作者凭空想像烧制的。
珐琅彩成品即使在清代数量也极为有限,据现存的资料统计,雍正七年八月十四日至十三年十月,呈进珐琅彩为“碗八十对又十七件;碟四十四对;酒圆三十六对;盘十二对;茶圆二十六对又三件;瓶六对。”6年多的时间里Z多呈进也不过428件,一般情形下都是几对或十几对地呈进,也有一对碗或一个瓶子的零星进呈。产品的生产从进胎、画样、制模、彩绘到烧制难度大,周期长。雍正帝从不将珐琅彩轻易赐人。雍正二年,赐给暹逻国王的各色官窑瓷器146件中,也仅有一件珐琅彩,内廷大臣中也只有宠臣年羹尧于再三恳求下得过一二件珐琅彩翎管而已。
珐琅彩的仿制历史是清王朝灭亡以后开始的,民国仿品数量少,质量精,完全可以迷惑一大批未曾真正接触过真品的非专业工作者,现在流通领域炒作的也多是民国仿品。然而,能拥有一件民国高仿的珐琅彩也属不易,毕竟数量有限。目前社会上的所谓的“珐琅彩”,到处都是,有的人只要一见到华丽装饰的瓷器,就联想到名贵的珐琅彩,再听到一些相关的诱人故事便倾囊而出,如获至宝。实际上现今世界上流传在外(除台北故宫和北京故宫的收藏)的清宫珐琅彩数量很少,根据已经发表的资料总共还不到20件,且绝大多数收藏在博物馆和著名的大藏家手中,每一件都出处清晰,流传有序。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民间流传的各式各样的“珐琅彩”精细的多是民国赝品,粗糙的多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仿品,它们表面的华丽是肤浅的、浮躁的、充满扑朔迷离的虚假,其“俗恶”之气扑面而来,令人哭笑不得,无话可说。清宫珐琅彩是封建王朝Z高统治者欣赏的“阳春白雪”,充满了文雅高尚的宫廷气息,至今没有人能够企及。造型、胎釉、配图、画彩无一不精,每一步骤都完全到位。应当说民国仿品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而现代仿品首先瓷胎不过关,手工拉坯薄度不够均匀,做极薄的又只能采用灌浆技术。造型不秀美,没有灵气,呆傻蠢笨者居多。图案至多属二三流画家手笔,谈不上有多高的欣赏品位。更有甚者彩绘原料东涂西抹,一疙瘩一块儿,和昂贵滋润的珐琅料根本不沾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