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通宝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元末起义军领袖朱元璋称吴王时所铸。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市)设宝源局铸“大中通宝”钱,以四文为一钱,四十文为一两、四百文为一贯。钱凡五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
各等钱均有光背、背字两种。背字记京城及各行省简称。当十钱除记地外,注明“十”字,表“当十”之意。“京”字当十钱较各行省当十钱微大。 此钱铸造较为精美,并有一定的存世量,当属热门品种,有不错的市场价值和升值空间。
“大中通宝”为朱元璋铸币。明初期货币大中通宝的来历具有相当文化价值。
面文“大中通宝”楷书对读,有光背、背记值、记地等,记地有“北平、豫、济、京、浙、福、鄂、广、桂”凡九种。确切而言,大中通宝是在元末反元斗争中产生的,是反抗元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一。
据湖南常德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周新国先生的“武陵藏珍”记载,朱元璋铸“大中通宝”可分前后两个阶段:
(一)朱元璋称帝前铸大中通宝。龙凤十年,即至正二十四年(1364),平陈友谅后,朱元璋在江西置货泉局,又铸大中通宝。颁行五等钱式,增铸“当十”一种,背穿上“十”字。(二)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年(1371)再铸。这是朱元璋称帝之后。该币圆钱,正书,顺读。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等具备。这次铸的钱,背面有各省的局名,计有北平、豫、济、京、浙、福、鄂、广、桂等,每局有五等。小钱背面多只有局名,折二以上还有数目字,如广西铸的折二钱则为桂二,福建铸的折三钱则为三福。清翁树培引《明史·食货志》云:“按:此大中小钱,乃洪武四年以后所铸。”初尚龄《吉金所见录》引《泳化编》云:“洪武中,铸大中通宝钱,与历代钱兼用。”皆涉及洪武初铸大中钱事。足征见前人已注意大中通宝钱鼓铸有先后之别,只未揭其差异耳。
在当时元末社会动乱,人们纷纷起义,而当时有六支反元军事集团先后发行了自己的铜币,如韩林儿的“龙凤通宝”钱,张士诚的“天佑通宝”钱,明玉珍的“天统通宝”钱,以及朱元璋“大中通宝”钱。这六种钱币中只有大中通宝取得成功,毕竟它是明太祖朱元璋下令铸造的。到1368时,明太祖改元洪武时停铸大中通宝,改铸行洪武通宝,但在1371年,明太祖再铸大中通宝钱,背文已加铸“北平”“豫”“济”“京”“浙”“福”“鄂”“广”“桂”等地名,当不再属于农民起义军钱,而应划归明代钱币。但以往有人对这种区别多未注意,或将有背文者称为农民起义军钱币,或将无背文者归诸明太祖,脱离了反元斗争的历史背景,都是欠妥的。
在历史上元末明初老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可谓是苦不堪言,而这枚钱币就是在这种历史情况下铸造成的,其中夹杂着历史的意蕴。与中国传统的古钱币一样,大中通宝也是采用了圆形方孔的设计理念,这与中华民族喜欢方圆、柔和这一谦卑的理念密不可分。大中通宝与中国传统的古钱币一样,也是采用了圆形方孔的设计理念,这与中华民族喜欢方圆、柔和这一谦卑的理念密不可分。如今随着时光的斗转星移,在如今的收藏市场上,一枚色泽、颜色与品相都十分完好的大中通宝通常能卖到上千元一枚,即便是颜色不太鲜艳的它的价值也能达到几百元左右一枚,可是价值惊人。
大中通宝 尺寸直径3.64cm
作品分类邮品钱币>钱币 创作年代暂无
估价HKD
成交价RMB
HKD
USD
EUR
专场钱币 拍卖时间nbsp;
拍卖公司劳伦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2018年亚洲巡回香港春季拍卖会
大中通宝钱币 尺寸直径2.96cm
作品分类邮品钱币>钱币 创作年代暂无
估价SGDnbsp;
成交价RMB
USD
专场书画杂项 拍卖时间nbsp;
拍卖公司劳伦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2018年新加坡私人会所高端拍卖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