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志趣 » 供应信息 » 收藏品 » 瓷器

深度解析宋代官窑瓷器的特点以及鉴别的方法!

  • 发布时间:2018-08-11 17:09:40,加入时间:2018年08月02日(距今2536天)
  • 地址:中国»湖南»长沙: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德雅路480号湖南电视台三楼
  • 公司:湖南东方寻宝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中心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已认证
  • 联系:吴编导,手机:13142023670 微信:qs17373414237 电话:0731-83874460 QQ:1344293851

      好消息,好消息~《东方寻宝》栏目第七季现面向进行海选征集,为您打造化一站式高端综合服务平台 宣传:强大的电视平台(湖南卫视国际频道)!!!权威的《东方寻宝》媒体栏目《东方寻宝》栏目是以“弘扬传统文化 共襄盛世收藏”为宗旨的一档大型综艺收藏艺术类节目 通过湖南卫视国际频道面向全亚洲进行投放。 采用风雅幽默、娱乐互动的形式为您呈上艺术收藏盛宴。

      采取宝物海选、编排、拍摄、投放“直播”、联线交易等领先运作模式,形成独具特色,联合营销推广文化的概念,旨在突破宝物和持宝人与收藏品投资人士零距离之优势,从而打造一个公正、公信、有权威的对话艺术收藏乐园。详细报名参与节目流程可咨询上方联系方式。

       宋代的“官窑”与明清时期的“官窑”在概念上有着不同的指向,所指的内容不同。宋代官窑瓷器是指一个具体的专门生产御用瓷的帘口,北宋官窑的窑址由于黄河的原因现在还没有确定,南宋官窑的窑址有两处,都在现在的杭州,一是修内司官窑,二是郊坛下官窑。

       宋代的五大名窑都是生产皇帝的御用瓷器,只有这两处窑口烧制的瓷器才叫“官窑”。明清时期的“官窑”是指景德镇烧造的一种特制御用瓷器,不指某一个具体的窑口,只要是奉旨烧制,哪个窑口烧出来的都是“官窑”。

      北宋官窑在文献中称为“汴京官窑”(俗称“旧官窑”),兴盛于宋徽宗时期。据文献记载,窑场设在汴京(今河南开封),目前尚无法取证,因为北宋的官窑遗址很有可能在黄河泛滥中被淹埋在地下,无法探知其余址,又没有发现其他具有明确纪年的北宋窑址烧造过官窑遗存,所以北宋官窑窑址现在仍然是古陶瓷考古中的空白,窑址随北宋王朝的灭亡而终结。

       北宋官窑瓷器和汝窑相差无几,造型,制造工艺均接近汝窑。器身光素无饰,常使用棱纹和凸弦纹作为装饰。在造型与仅有的装饰弦纹的位置安排十分考究,旧官窑的釉色与纹片是古今收藏家最钟爱的特征之一。在焙烧过程中,工匠利用胎土中含铁成分高的特点,在器口和底足部分施釉稍薄,形成特有的“紫口铁足”特征,使器物愈显古朴庄重。

      北宋官窑器物的器型种类较少,除了盘、葵口洗以外,多为仿古青铜的造型。如贯耳瓶、贯耳樽、兽耳炉、笔洗等文房用具。盘、洗等器物都是用支钉法进行烧制,器底留有很细小的支钉痕迹,其他器物用正烧法,瓶类器物的底足与其他器物底足相比稍高一些。

北宋官窑收藏的金律:

      北宋官窑器物的胎质细腻呈灰色,有深、浅之分。釉质精细,釉面有天青色、粉青色和翠绿色,釉面通体布满大片纹。官窑由于烧制的器物的口沿釉薄而透出紫颜色。从故宫博物院所藏传品看,被认为是北宋官窑的这批瓷器的胎体是紫黑色的,施釉很厚,银润如堆脂,施釉后略有流淌,口部等釉薄的地方隐约露出紫胎色。北宋官窑器物底部因采用满釉支烧工艺烧造,因此会留下五枚紧靠足墙的圆形支钉痕迹。底足无釉处露出深酱色的“炉胎釉”,形成典型的“紫口铁足”。所以,紫口是北宋官窑器物的一大特点。

       宋高宗南渡后,皇室在杭州另立新窑。一是修内司官窑,二是郊坛下窑。南宋官窑的窑址在杭州乌龟山一带,考古人员进行了多次发掘,获得了比较多的实物资料。近年在杭州老虎洞发现的官窑窑址,出土大量精美瓷器和窑具,为南宋官窑的研究提供了条件。对于南宋官窑,同时的顾文荐在《负暄杂录》中曾有几句简单记载:宣政国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南宋官窑收藏的金律:

      南宋宫廷建立了钧官窑和郊坛下官窑。南宋官窑分为两种:厚胎薄釉和薄胎厚釉。早期的瓷胎比北宋官窑瓷胎薄,胎骨中因含铁的成分较多,所以胎色为黑色或灰黑色,一般称“黑胎”。釉厚的瓷片从断面可看出施釉痕迹,一层一层很清晰。早期的南宋官窑器釉层不厚,釉面滋润,有玉质感,釉色有天青、粉青、青灰和近似蜜腊黄等色,其中釉色以天青色为正色,并有深浅之分,通体施釉,器型美观。南宋晚期官窑施釉较厚,在瓷片的断面上,可看出多次施釉的痕迹,有的釉层竟然厚过瓷胎骨,釉色沉静滋润,比早期产品更具有玉质感。不管薄施或厚施釉汁,都能显出莹润的质感。用放大镜观察釉中的气泡,真品南宋官窑的气泡存在与汝窑正好相反,呈现的气泡小而密度大,俗称“聚沫攒珠”,这是鉴定南宋官窑的重要特征。

      南宋官窑的釉面一定有疏密不等的开片,收藏界为各种纹路的开片命名如冰裂纹、鱼子纹等,器物棱角处釉层薄而露褐色或灰色胎骨,口沿为赭色或赭黑色边,俗称“紫口”。足底露胎处为赭色、紫黑色或赭黑色的护胎釉。釉而有缩釉点,釉面呈蟹爪绞片,并有紫口铁足特征。南宋官窑大都素面无纹,少数器物上偶尔可见模压花纹、雕花花纹和弦纹花纹装饰。

      南宋官窑器物造型主要有樽、觚、炉、盘、瓶及文房等器物,一般以小件器物为主,多削足整齐。在烧制上裹足支烧与垫烧都有。器底大而薄的多数采用支烧与垫烧共用的方法来保证质量,器物造型庄重、趣味高雅,追求的是单纯的质料美和纯净的釉色美,色调淡雅含蓄、清逸脱俗,反映了宋代上流社会的时尚爱好和审美情趣。

宋代官窑瓷器自问世后就很名贵,故历代都有仿造,一般仿品可分为几种情况:

      1.宋龙泉窑仿宋官窑,宋龙泉窑所仿宋官窑瓷器采用垫饼或支圈烧,没有支钉痕,另外龙泉窑仿品不采用满釉支烧。

      2.明、清官窑仿宋官窑。其中明代仿官窑属官仿官,均是景德镇御窑所仿,这些仿品釉层较厚,釉面开大小纹片,釉色重粉青和灰青色,不重视造型,重釉色。明清官窑虽是仿宋官窑器,但仍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宋代官窑青釉圆形洗

       3.清末民国仿宋官窑。清时仿官窑产品,多为豆青色、灰蓝和月白釉色,重釉色上仿,少数无开片,多数为大开片。釉色有透明和失透两种,晚清官窑仿品多具本朝款式或本朝造型纹饰特征。

      4.新仿宋官窑的开片明显为瞬间加温过高而造成的片状开裂,而不是传统烧柴瓷窑逐步加温而出现的聚釉窑裂,开片的不同是鉴别真伪的重要环节。

这里要说的是,宋代官窑不管是南宋还是北宋,存世量都很少,清代的陈流在《匋雅》中说:宋官窑者绝不经见,世人罕有识之者。

       可见,在清代就已经是绝高的古瓷藏品。现在正处在收藏的高峰期,真假宋代官窑瓷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收藏形势不容乐观,在民间的普通交易场所,基本上没有宋代官窑瓷器,包括瓷片在内的真品,因为这种等级的藏品就不是在一般交易场合应该出现的东西。而稍有可能见到的,则是特征将近的清仿品,或者是宋、元龙泉窑的作品,即使是这样,也属见之不易,不能轻易放弃。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