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绛彩瓷器早期的发展
早期浅绛彩瓷精彩卓绝的艺术魅力深受文人瓷收藏人士的追捧,由来已久。
早期浅绛彩文人瓷画的清雅不俗和文人性突出,在于瓷作者的个性表达同一题材的韵味,不同的画家的笔墨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往往不同。原因之一就是作者在作品中揉合了自己的心声。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必须正视,这个因素客观上造成了浅绛彩瓷的成熟和发展。
道光即位之初,中国正面临最重的内外危机.清王朝经"康乾盛世"后已经走下坡,史称嘉道中衰其突出表现在吏治腐败,武备张弛,国库空虚,民众反清斗争频频;在外,藏品想送拍至国内一线拍卖行(北京保利,中国嘉德,北京翰海等)或私下交易,详情可询陈经理!西方列强势力东侵.道光颇想有一番作为,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企图中兴.他虽然朝纲独断,事必躬亲,以俭德著称.但内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运,禁烟等均无起色.勤政图治而鲜有作为尤其是咸丰帝在位时,签订了许多对外不平等条约,如《北京条约》。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打景德镇。入城后,见御窑厂专造皇帝用瓷,便迁怒于此,一把火把御窑厂烧了。御窑厂一停就是好几年,直至同治五年(1866年)间,清政府军机大臣李鸿章筹银十三万两,命九江关督蔡锦清在御窑厂旧址,重建堂舍七十二间,复兴御窑厂,所有督陶事务也由九江关监督管理。
御窑瓷器的独特性决定了它的生产不存在随意性,基本不允许工匠有主观意识的发挥和创造。在清代两百多年间,御窑瓷器的生产都是遵照内廷所颁样式进行生产。还有一些非制式的瓷器在乾隆时期居多,题材虽丰富多样,有名家山水、闲情逸趣悟道说禅等,但出产量很少,仅供皇家把玩。有时,乾隆会直接命题甚至指导创作这些只是皇帝个人的喜好,与百姓无关。称不上众多御窑画师个性的表达。
这些御窑帝制,禁锢了画师们的创作才气。太平军来后,御窑厂倒闭,画师群体解散,但拥有一技之长的画师们并不愁活路,为大官富商们画些生活用具以及和祀奉用器、礼瓷还能解决温饱问题。闲暇之时,以自制、受托、馈赠等方式,创作一些个性表达的作品满足自己的一些爱好和过年过节馈赠亲朋好友。这是如今我们能够看到卓而不群的文人雅瓷的重要来源。
所以,恰恰相反,不是浅绛画师们的生活所迫创造了浅绛彩瓷,而是清廷对御窑的失控和倒闭,让长期受陈规限制的画师们能够不再受到帝制的约束,在馈赠亲友、同好酬和、自制享用、官贾定制的瓷绘上充分发挥自己绘画创造力。有了自己个性的表达。
早期的瓷胎厚重,釉质洁白莹润无比,质量之好,不是寻常百姓家能够享用的。它的高度文人性和艺术享受以及高昂的价格,也不是寻常百姓们日夜为生存奔命能享受得了的。
那么,为何粉彩,斗彩,青花等诸多彩瓷没有浅绛彩瓷这种特例?我认为是囿于制瓷工序上的限制所致。多道的制瓷工艺,客观上会妨碍浅绛彩瓷个性上的发挥,而浅绛彩瓷可以独立完成瓷绘。而且,浅绛彩料还存在秘制,师承有序。
后期,随着上层社会在浅绛彩瓷上的需求扩大,以及部分低一级的画师仿造浅绛彩瓷,匠气、商业化满足一些低层次客户的需求,红店等的产业化的产生,导致浅绛文人瓷画的衰落。
综上所述,历史阶段一些事件的特殊性、必然性造就了浅绛彩瓷的成熟。浅绛彩瓷高度的艺术终端断层,精彩纷呈的浅绛艺术彩瓷成了昙花一现。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