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寻宝》栏目是以“弘扬传统文化 帮古董艺术品说出自己价值”为宗旨的一档大型综艺收藏艺术类节目。采用风雅幽默、娱乐互动的形式为您呈上艺术收藏盛宴。采取宝物海选、编排、拍摄、投放“直播”、联线交易等领先运作模式,形成独具特色,联合营销推广文化的概念,旨在突破宝物和持宝人与收藏品投资人士零距离之优势,从而打造一个公正、公信、有权威的对话艺术收藏乐园。
关于论述珐华器的书籍及文章很少,鉴别真伪以及细节描述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在此,借朋友收藏的一件大明宣德年制珐华彩满池娇纹梅瓶的实物来鉴赏和探讨一下景德镇烧制的珐华器的魅力。
珐华器的历史以及市场现状:
据民国时期著名收藏鉴赏家赵汝珍所著《古玩指南》一书记载:“由于法花质釉的情形与元代的瓷器物相近,故人们多认为它是始自元代。明代法花的用途较为广泛,故法花在釉质等一切方面都要比元代进步。清初汉族民间尚有制造法花的,雍正以后则停止制造。”
珐华又可写作“珐花”“法华”,是一种低温釉陶瓷,在元代由山西晋南地区创烧的民窑器,为陶胎;明代永乐年景德镇开始仿烧珐华器,为瓷胎;清初汉族民间尚有少量制造珐华器,至雍正以后则停止制造。
珐华在明清景两代的景德镇陶瓷生产中并不占主流;珐华的整体色调以蓝、黑、紫色为主,这种色调虽然明快,但却并非是国人喜欢的传统色调,因此珐华从一开始就难获众人宠爱;山西珐华和景德镇珐华创烧制工艺大同小异,生产工艺的复杂和特殊,制作历史的短暂以及其生产的地域相对较少,所以,能保存完好、流传至今的产品并不多见。鉴于以上诸点,传诸于世、藏宝于民的珐华精品更是凤毛麟角。
珐华产量不多,不能形成较大的收藏体系,使得许多人不了解珐华器,更无法鉴定珐华器的真伪,珐华器的鉴定、研究不存在权威,这就使许多收藏家对珐华器的收藏望而却步。
山西陶胎珐华器与景德镇瓷胎珐华器的区别
珐华器的装饰手法是,在修好的胎体上先雕刻花纹图案的轮廓和浅条,再用毛笔蘸瓷浆在纹饰轮廓线中堆起线条,入窑高温烧成素胎,再在烧好的素胎上按各种花纹图案,施以蓝、白、黄、紫、绿、孔雀蓝等彩釉,二次入窑低温烧成。山西和景德镇的珐华器在制作工艺上基本相似,主要区别于胎质和釉色:
(1)山西珐华器的胎质为陶胎,陶胎是用含各种矿物黏土低温烧制而成,胎体较松弛而粗糙,器型给人感觉较为笨重。景德镇珐华器的胎质为瓷胎;瓷胎使用高岭土烧制而成 ,胎体较为细密结实,器型看起来紧致。
(2)山西珐华器的釉色以蓝色、绿色、黄色、紫色、黑色等多种色调为主,颜色鲜艳明快,釉面较粗糙光泽暗哑。景德镇珐华器的釉色以黄、绿二色为主,釉色细腻光泽透亮。
(3)山西珐华器用黏土制胎及描绘图案轮廓,因黏土较为粗糙,纹饰轮廓线中堆起线条也较为粗糙,从胎体到图案,山西珐华彩给人感觉笨拙而粗糙。景德镇珐华器用高岭土制胎及描绘图案轮廓,高岭土较黏土细腻光滑,纹饰轮廓线中堆起线条较精细,因此,景德镇珐华器更精致美观,釉面发色更亮丽。
(4)山西珐华器随时间的久远,釉面容易脱落。而景德镇珐华器的釉面基本保持良好,即使受土沁,用清水清洗不会脱釉。山西珐华器和景德镇珐华器制作工艺基本相似,由于两者使用的胎土不同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高岭土一般使用高温烧制,过于低温无法烧制成型,而珐华器属于低温烧制的。因此,景德镇珐华器的工艺难度更高,数量更少。
珐华彩鸳鸯戏水荷花池纹梅瓶的概况:
⑴梅瓶造型:这是常见而且早已出现的瓷器造型,瓶口细小,瓶颈短,肩宽,鼓腹,至瓶底变窄,高36.6厘米,口径6.6厘米,腹宽19.8厘米,底宽12.2厘米,小口,圆唇外卷,短束颈,溜肩,腹修长,束腰,至底外伸延,是珐华器中常见的器形,为明中期的形式,多为景德镇仿烧。
(2)纹饰:梅瓶孔雀绿地,分七层构图,底层画八大码如意云纹,边框及云纹用黄色填釉;第二、四、六层用花带间隔,用棕色填釉;第三层在甁的腹部,绘出一副荷塘月色的景象,荷花荷叶为主题,围绕着水草,四对鸳鸯戏水。荷花用黄色填釉,荷叶、水草用浅绿色填釉,四对鸳鸯神态各异,一对鸳鸯一前一后,前面的回头深情的注视着伴侣,另一对鸳鸯也一前一后,前面的那只着急的转过身伸长着脖子,似乎在呼唤着伴侣,生怕它丢掉似的,一副着急紧张的样子,甚是有趣。第五层在梅瓶的肩上,绘的是明代典型的缠枝莲花纹,四朵莲花分别用红、棕两色填釉。第七层画的芭蕉叶纹,绘在甁颈处,用浅绿色填釉,叶与叶之间用棕色间隔。
(3)釉色:孔雀绿釉色彩沉静而不失靓丽,经过将近600年的风吹日晒、土埋水沁,釉面留下深浅不一的土锈斑的痕迹。而在我得到这件梅瓶的时候,用水反复清洗,用稀释的洗涤剂清洗,土沁的痕迹依然还在。尽管环境岁月的冲刷,在一些受沁较浅的釉块里,还能感受到釉色透出来的玻璃质感的柔润光泽,仿佛一位经过岁月沉淀的气质美女。
(4)胎底:胎底无釉,质地结实紧密,黑黄的土锈斑已经吃进胎体。
珐华彩满池娇纹梅瓶综合论述
此梅瓶在肩部落款“大明宣德年制”,构图沿用元代风格的装饰图案,分多层次构图,绘画装饰图案有明代常用的八宝码纹饰、芭蕉叶纹、缠枝莲纹等纹饰。梅瓶纹饰轮廓线中堆起的线条清晰精致,因长期土沁入胎,釉面光泽随土沁深浅而显现出亚光及透亮不同的光泽。用100倍放大镜观察釉面,没有发现气泡存在,这一特征现代工艺无法仿照,并且在梅瓶上共有8处老化迹象。
综合上述特点,此件满池娇纹梅瓶是在大明宣德年间景德镇生产的珐华器无疑。
珐华器的收藏价值被低估
山西珐华器在元代由山西晋南地区创烧的民窑器,明代永乐年景德镇开始仿烧珐华器,至清初汉族民间尚有少量制造珐华器,至雍正以后则停止制造。据史料记载,景德镇珐华器仅有将近400年的烧造历史,其生产和制作工艺水平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并以其复杂而特殊的制作工艺和艳丽而明快的低温彩釉,成为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独特历史地位的一朵绚丽的陶瓷奇葩。
景德镇珐华器在工艺上是仿照山西珐华器的烧造技术,由于采用的原料不同,低温釉采用高岭土烧制,工艺难度更高,成品率相对低。而景德镇采用的高岭土品质高于山西的黏土,烧制出的珐华器从胎体到釉的发色,品质都高于山西珐华器。
复杂而特殊的制作工艺,成品率低,是造成景德镇珐华器烧造历史不长的原因之一。
现如今可看到的珐华器藏品中,多数是山西烧造的,而景德镇烧造的珐华器藏品少之又少,传诸于世藏宝于民的精品更是凤毛麟角。
收藏遵行真、精、稀的原则,景德镇烧造的珐华器被忽视,价格严重被低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