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志趣 » 供应信息 » 收藏品 » 瓷器

元代“古相·博陵第”与“博陵第”青花瓷器文化研究

  • 发布时间:2018-08-13 14:37:10,加入时间:2018年08月02日(距今2486天)
  • 地址:中国»湖南»长沙:开福区德雅路480号湖南电视台
  • 公司:湖南东方寻宝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中心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已认证
  • 联系:詹剑飞,手机:13272491170 微信:Z13274291170

东方寻宝栏目致力于打造文化艺术领域的国际化一站式高端服务平台!

“古相·博陵第”与“博陵第”瓷器,是指在瓷器底部烧结有一块模制戳印阴文“古相·博陵第”款与“博陵第”款的古瓷器,字体近似端庄的楷棣字体,其牌式款是多种型态的,也有手书划刻款。元代正八年(1348)年后出现了部分阳文款的牌记,这类新发现的元代瓷艺作品有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珐华彩、蓝地白花,卵白釉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五彩等。(注:对上述牌记款的器物以下简称为“博瓷”)

博瓷工艺与青花纹饰特征

器型有瓶类、盘类、罐类、炉、花觚、八方葫芦瓶罐、碗、捧盒、壶等,工艺规整、形态俊美,大件小件均有。其器底部多为砂底素胎,有旋坯痕、修胎刮削痕与残留的釉斑、露胎处并有年久形成的土沁包浆,器底有的有火石红,有的没有火石红,圈足边内外斜削,胎质色白而柔,为厚胎重器。青花瓷的釉面多为典型的青白釉,白中泛青,或是青中泛白,釉质坚实而莹润,也有“卵白釉”青花。青花发色艳丽、凝重、沉着,呈靛蓝色略带紫,其青花钴料富聚处有大小不一的斑痕即“铁锈斑”现象,而呈晕散的特征;与高铁低猛进口钴料绘制的“馆藏”元青花为同类。

造型工艺为托坯制胎,分段制作,泥接成器;多为外光滑,内粗率不上釉的情况(也有内部上釉的瓶罐)。“古相·博陵第”博陵第牌式款瓷器为白质胎。这种胎质是“磁石加高龄土二元配方”配制的,与景德镇窑及其窑系的制瓷工艺特征相类。

博瓷纹饰以密体型多层次的绘画风格为主(也有疏简的)。在青花绘画的纹饰边沿采用留白边的技法,渲染多用大笔涂抹的皴法,具有中国画与装饰绘画相结合的韵味与艺术性。这种在白胎上描绘青花,再罩上透明釉经1300多度烧制成的高温瓷,开创了中国陶瓷文化之新纪元。博瓷所绘的纹饰有龙、凤、花鸟、鱼禽走兽,也有为祭祀天地、日、月、英烈名将的民间故事,历史题材,仙道文化等等,都十分精美而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极具时代性与文化开放性。

博瓷考证

博瓷早在十年前就已出土现世,是不争的事实。2002年,我在泰国曼谷的一家华人“古玩行”首次见到有“博瓷”元青花在出售,(其价不菲)。古玩店老板告诉我是近几年祖国大陆出土的元青花瓷,从香港进来的货。据说:那时港、澳、台,日本、韩国、美国已经收藏了该类瓷器。

博瓷的精美性,艳丽如蓝宝的色调,青白如玉的釉质,高雅的绘画,深深地吸引了我。这种闻所未闻的“古相·博陵第”、“博陵第”牌款的元青花是真的元青花吗?也就成了我不能释然的心结。

解读博瓷上“古相”二字之源

古瓷器戳印铭款“古相”二字,源于北方磁洲窑,瓷枕上多见,全称为“古相·张家造”。磁洲位于河北省磁县的观台镇一带,因属古磁州,故名磁州窑,是宋金元时北方著名的民窑。其烧造时间,始于两晋南北朝时期,终于明代。“古相.张家造”磁洲窑产品,是从磁洲窑“张家造”承继发展而来,应是张氏家族传承的瓷艺家业。“张家造”主要戳印“阴文款”,“古相.张家造”戳印牌记均为“阳文款”,上边饰覆盖荷叶,下端承托开放的莲花,很有特色。这种图纹装饰的戳印铭记款极具道教文化的特征。莲花在道教文化中被称为“仙花”,佛教文化中被寓为“佛花”。仙花、佛花是美丽、慈善、仁爱的象征。道文化中的莲花本是“慈航真人”,佛教称为“观音大士”,她是道教“十二金仙”之一,开放的莲花是“慈航真人”的宝座。宋代真宗、徽宗时,是中国崇尚道文化的又一高峰。宋徽宗号“长生大帝君”,他托称“天神下降”而兴道,并亲自作《天真降临示现记》颁布天下,授意道院正式册封他为“教主道君皇帝”,为天下道教之主。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盛焉”。磁洲窑瓷艺作品上的牌记文化形式,正是那个时代影响下所产生的文化产物。

“博陵”与“博陵第”辩析

“博陵”一词,作为地名,Z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在《田敬仲完世家》中有“晋伐我,至博陵”。“博陵”以陵名而转为郡名,则始于东汉。据《后汉书桓帝记》:(和平二年)“五月辛卯,葬孝皇后于博陵”。由此,“博陵”便成了名扬天下的陵寝之地。另据《大清一统志》注:博陵,“今之博野,乃汉之蠡吾,今之蠡县,乃汉之博陵,后魏及唐宋以来之博野…金改蠡洲,并以博野为倚郭,元至元初省博野…由是博野蠡县名称易,皆非故也。”从史料中博陵称谓有变称。而今有关典籍与中学课本中注:博陵在河北定县(而今的蠡县)。据FINDART搜一搜的网文〈笔者早就说过,崔氏家族是博陵第瓷的Z具说服力的拥有者〉中说:“后汉崔仲牟,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后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笔者认为:上述所用“第”字,是表示次序的词头而已,不能把“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次第关系与元代瓷器上的 “博陵第”、 “古相·博陵第”相题并论,混为一谈。其实,二者是不相干的。(虽然,史料上多称崔氏的后人为“博陵安平人”,仅指崔氏望族生居地而言。)元代南方景德镇窑及窑系所生产的“古相.博陵第”、“博陵第”牌记款瓷器之内涵,已超脱了地名称谓的局限性。被赋予了新的更深的人文内涵,寓意美好,充满着中华道祭文化的特征!

“古相.博陵第”记事牌文化探析

道教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本土宗教文化,源于老子的《道德经》。以后,张道陵(天师)又传奇般地发展演译了道文化,成为道教。道教文化中众多的神仙,尤其是历史类的仙人,构成了博大的群仙图,从三皇五帝到后来的帝王、名将英烈都归于其中。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千姿百态,散发着无尽的魅力。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在道教的精神领域里,“古相·博陵第”是张道陵(天师)成就的广博、盛大、崇高的洞天福第(地),能“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是自由、博爱、平等的仙境。在现实生活中,奉圣第子,信士们把如此美好的“古相·博陵第”铭作为机构名称或是堂名匾号,并用于品牌标识,是尊道重德、从善如流的象征。推断元代出现的“古相博陵第”、“博陵第”机构是为“禋享”(禋yin,古代指祭天,也泛指祭祀)祭祀服务的地方性行会。

道教在元代有着较高的政治地位,元代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元成宗铁穆耳惟受张道陵(天师)的后裔张兴才为“正一教主、广道真人,管领江南道教。(至明代,其子孙仍世袭“正一真人”)由此,可以推断具有宗教性质的“古相.博陵第”与派生的“博陵第”社会机构在元代有着不平常的政治地位。

1、元代“张天师”神牌青花瓷板画,绘气宇轩昂的“天师”站立在阆苑山石柳荫下,神态祥和,身背灵丹宝葫芦和教权象征的太极宝剑,剑把系蝴蝶结飘带,身穿长袖道袍,系紫腰带,右手法式一指朝天,身躯面向左侧。四周衬以竹、石、兰、菊、灵芝、莲花。天上飘来仙芝祥云,玉免、神鹿口衔灵芝侍立张天师旁,清风徐徐来,花草飘香,柳枝起舞,将天地神灵融为一体,更显得仙气盎然。整幅画面,把张天师的仙风道骨,超凡飘逸的形象描绘得十分传神。此图将道教精神与吉祥、福、禄、寿、喜融为一体。绘画在白中闪青的釉质映衬下,“天师”更为神采非凡。

2、元代至顺三年青花瓷版“钱氏窖藏记事牌”为长方形(具体尺寸此处从略),用传统的麻布托胎工艺制作;胎体厚重、底面无釉,有麻丝纵横纹及蜂窝状麻布空隙点;胎色白中带青灰;釉为青白釉,莹润坚实,青花呈靛蓝略泛紫色;

道教“张天师牌记”和“博陵第”记事牌记《钱氏子孙谨记》的出现,解开了“古相·博陵第”系列元代瓷器多年来未解之谜。展现了元代瓷器永恒的光辉形象。

多年来在对“博瓷”的研究中,发现不同地区(如:云南、北京、上海、广东、河北、江苏、安徽、福建、浙江等地)收藏家收藏到的“谨记牌”有多种不同藉地与姓氐的“谨记”(如钱氐、张氐、赵氐、陈氐、刘氐、鲁氐、雷氏、曾氏、梁氏、吴氏等)记事牌,内容、格制与金溪窖藏出土的钱氏《谨记》大同小异,这些“奉圣弟子”与不同姓氐的信士们在记事谨记中都称“古相·博陵第”、“博陵第”为“故居”(言下之意如是自己的老家),并集于其门下,有着广泛的社会性。

那么,“古相博陵第”、“博陵第”究竟存在与否,又在何方呢?根据民间收藏到的各姓氏记事“谨记”提示:

有钱氏金溪故居“古相博陵第”;

有雷氏、曾氏徽州路丰台县故居“古相博陵第” ;

赵氏徽州路鑫县故居“古相博陵第” ;

吴氏湖州乌里县“博陵第” ;

梁氏徽州路丰城县故居“古相博陵第”等。

以上所例举的诸姓氏记事“谨记”牌,均用进口钴蓝料书写文字与绘饰图案;制作精美,使用时间(元代至顺三年秋月吉旦)明确。由此,可以认定精美的元青花瓷始于此时的“博瓷”,它比以后的“至正型”元青花推前了十年,并开创了中国元青花瓷的新纪元。

随着沧海桑田的变迁,历史文献的缺失,元代“博陵第” 已经难已寻觅了。2008年华国良等收藏家在江西九江都昌调研时,找到一座残存的古建筑群深宅大院,在高阁的门头上方书刻着斗大的“某某某·博陵第”牌匾,此牌匾为二台格制,上格“某某某”三个字早年已被膏泥覆盖了,下格“博陵第”三个楷棣体的大字仍清晰可见。门面及牌匾周围用雕嵌的工艺装饰,有斜方格纹、菊瓣纹、梅花瓣纹、飞鸟瑞兽纹、彩云纹等,建筑风格为徽派式,既庄重古朴,又美观大方,据说此处已多年未有人居了。从门面的装饰格制来看,具有官府权贵门第的特征,非庶民宅地。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门头上方天格“某某某”三字被抹去?根据当地老人说:被覆盖的三个字是“都昌县”,在解放前已经被人抹去了。如若真是这样的话,时存今日的“都昌县,博陵第”就可能是官办的地方性社会机构。可惜的是该宅第在2010年已被拆除,由当地人重新修建并改名为“博陵世家”、“安乐第”。此举虽与原有的历史风貌、人文内涵是相悖的,但却又力证了元代“古相博陵第”、“博陵第”的存在是毋容置疑的。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