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釉瓷在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颜色釉瓷器中Z具贵族气质的一朵奇葩,以其迷人的色彩和丰富的象征意义,给人们留下品味不尽的韵致。《明史·舆服制》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官吏衣服、帐幔,不许用玄、黄、紫三色”,英宗天顺二年(1458年)再度重申禁令,将黄色服装的禁止范围扩大到皇族以外所有人身上。方丘地坛祭祀用黄釉器,或许也是帝王们看重黄色釉的一个重要原因。《大明会典》记载:“嘉靖九年,定四坛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行江西饶州府如式烧造”,此举无疑又将黄釉器推上了神坛,明代黄釉瓷器从来就不是观赏把玩之物,器型除了御用的饮食器就是祭祀的礼器,黎民百姓、王公大臣都只能俯首跪拜。
为何黄釉瓷器如此珍贵?
黄色在中国一向是“帝王之色”
《明英宗实录》,正统十一年(1446年)时令:“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瓷器……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资,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以告者,连座。”其中放在第一位的就是黄釉瓷。史料记载,明清时,全黄釉瓷只有皇帝,太后和皇后能用。往下数,皇贵妃用“白里黄釉瓷”,贵妃、妃就用“黄地绿龙瓷”,嫔用“蓝地黄龙瓷”,地位再低级,就与“黄”无缘的,黄釉瓷的霸道和尊贵简直是瓷中无敌。
“落选之次色内有黄器,并五爪龙等件,民间未便使用。”在残次瓷器处理上,乾隆皇帝批复说:有五爪龙的残次品在地方上处理就算了,黄釉瓷的残次品一定要拿回宫中销毁,不容他人亵渎了。清代的黄釉瓷,不仅造型完美,做工精细,更有十足的皇家气派,而且不断有新釉色创烧出来,如蜜蜡黄、柠檬黄等,让人耳目一新。
黄釉瓷器的烧造历史
黄釉:我国传统低温黄釉是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以氧化铅为助熔剂的颜色釉。从汉代开始,历代多有烧造。明代以前的低温黄釉均施于陶胎上,且色调多为黄褐色或深黄色。明代景德镇生产的低温黄釉瓷器则为瓷胎上挂釉,呈色深浅略有不同,但基本上趋于明黄色。自明初至明末万历年间,未停止生产过,到弘治时,低温黄釉的生产达到了历史Z高水平,弘治黄釉较宣德、成化颜色要鲜亮,且深不少,较之正德黄釉,则又淡一些,属于深浅适中。此时的黄釉多施于盘、碗上,圈足较宣德、成化时期明显变矮,并且向底内收,胎釉交汇处往往有一丝较为浅淡的火石红,另外盘碗之底釉多呈现如湖水绿色般的青灰色。古玩收藏咨询:清代黄釉瓷在沿袭明代黄釉瓷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并在器型、纹饰上有所创新,黄釉釉色的种类也随之增多。
可以说黄釉瓷器发展到了明中期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单色釉的各种难关已被攻克,预示着瓷器生产Z辉煌阶段的来临,特别是弘治黄釉的烧造成功,极大丰富了瓷器的美学语言,拓展了多层次的审美途径,当身心疲惫之时,能捧起弘治黄,视觉上定会突地着了魔一般,久久凝视,赏心悦目,俗念顿收,令人“忘乎所以神仙、不忍释手”。
为何弘治娇黄釉是黄釉瓷的Z高水平?
弘治中兴
弘治朝瓷器在造型、纹饰风格与成化比较接近,素有“成弘”不分之说,稍有变化的是弘治的琢器器型种类比成化较为丰富,出现兽耳瓶、葫芦瓶等新器,造型敦厚,不及成化器精巧。像成化那样薄胎小件器物已大为减少,工艺也不如成化讲究。但弘治官窑的杰出代表——黄釉和黄釉青花器,堪称明代瓷器中Z著名的颜色釉品种。
明弘治时的黄釉烧造达到了低温黄釉历史上的Z高水平,而且弘治浇黄瓷器是专为宫廷烧造的器种,无论大小器物无一不精,为明朝六大名贵器种(洪武釉里红、永乐甜白、永宣青花、宣五彩、成斗彩、弘治浇黄)之一。从烧造工艺、烧造器型,还是烧造数量看均为明代黄釉器的楷模。此时黄釉是在白釉的瓷器或素烧涩胎上,用浇釉的方法施釉,被称为“浇黄”。又因其釉色娇嫩、淡雅、光亮如鸡油,又称为“娇黄”、“鸡油黄”,成为弘治单色釉中Z负盛名的陶瓷品种之一。娇黄釉,烧成温度850-900℃之间,稳定性比其它低温釉要高。透明度出较高,使刻在胎上的图案花纹能透过釉层显现出来。
近些年来,黄釉瓷器的价格水涨船高,备受推崇。尤其是代表黄釉瓷Z高水平的弘治娇黄釉,其价值也就更加珍贵。
一是弘冶娇黄釉瓷造型规整,修坯细洁,底足白釉,初期与成化白釉一样,中期发灰,晚期泛青色,与正德的亮青色一致。
二是弘治青花瓷盘的底部均有塌凹现象,后仿者多为平底。弘治器物底足低矮,圈足光滑,后仿者底足稍高。
三是款识中“治”字中的三点水,一般真物均低于“台”字,后仿者三点水和“台”字相齐平。
四是弘治黄釉的鸡油黄色极难仿制。弘冶黄釉两次上釉均十分精细,边沿与白釉或白胎相接部位整齐而自然,后仿者多显拘谨。
五是弘治黄釉得鸡油黄色级难仿制。成化时偏黄白色,后仿者多发深黄色。弘治黄釉二次上釉均十分精细,边沿与白釉或白胎相接的部位整齐而自然,后仿者多显拘谨。弘治以后,历代都生产黄釉,正德朝继承弘治传统,但黄色偏重,给人以老成持重之感。嘉靖朝黄釉丛浅淡到深黄均有,釉面似有不平之感,可能是笔拓法上的釉,也有釉面匀润的,估计是用吹釉法上的釉。嘉靖时习惯在黄釉上绘红彩,在低温红釉上绘黄彩。个别黄釉器底足施黄釉,均为刻官款。万历黄釉器传世较少,多为碗类,黄色深沉,已无娇黄之感。
明代弘治时期,娇黄釉釉面光亮,淡雅悦目,公认为历史Z高水平,与宣德时期娇黄釉相比,更精细油润。且烧造工艺要求极高,后仿根本达不到弘治当朝的水准,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所以弘治娇黄釉当之无愧代表着黄釉瓷的Z高水平!
弘治黄釉的时代特征
明代各朝黄釉瓷器,首推弘治时期Z佳,陶瓷史上常把它作为明代黄釉的典型,称为“弘治娇黄”。其艺术成就是明代御窑不断探索烧造工艺的基础上,工艺技术高峰期的结晶。由于黄釉是皇家控制Z严格的一种釉色,尤其是明清时期多由御窑为皇室专供,因而身份尊贵,为御窑瓷器之重要品种。
弘治黄釉多施于盘、碗上,圈足较宣德、成化矮,并且向底 器收,胎釉交汇处往往有一丝较为浅淡的火石红,另外盘、碗底心多呈不规则的凹陷状,据冯先铭先生考证,弘治黄釉与后世仿品还有一个明显区别,那就是弘治黄釉六字款“治”字的三点水旁明显低于“台”字。
弘治浇黄在放大镜下观,可见汝器之斜片纹路,可知釉中也融入了一定比例的玛瑙粉,由于上釉为浇铸法,于是积釉现象定然存在。由于色釉的叠加效应,使得积釉处呈现红黄色,而弘治的款虽为青花,但也许是化学反应的缘故,浇黄器上的款色和孔雀绿的青花一样呈现的是黑色的深蓝,由于弘治的胎釉极为细密,因而其款色不仅不下沉,反而会上鼓。
对于弘治朝的官窑款,基本的共识有以下几点:短横“大”、失衡“弘”、低水长底“治”、长腰“制”。由图可知,这件黄釉豆的“大”字,其首笔一横较短,符合“短横大”的特征;它“弘”字的写法,的确是“弓”大于“厶”字,可以说是“失衡弘”;其“治”的写法更是完全和低水长底的弘治款一致,即三点水的“水”部明显低于右旁的“台”部,而右边的“台”部,其下面的“口”字Z后下面的一横,长出“口”外;Z后“制”字的写法,也完全吻合“长腰制”的特征,即“製”字的中间一横明显偏长。
按照耿宝昌先生的说法,明代弘治年间的瓷器鉴定“纹饰线条纤细舒展,比成化时的更为柔和秀逸。”观赏上图,的确能体会这种纤细和秀逸。关于弘治时期龙纹的画法,一般都有“近视龙”的说法,喻其龙眼的画法仿佛是戴着一副眼睛
纹饰图案符合弘治的时代特征,那么其釉色呢?耿宝昌先生在同书中说:“弘治黄釉Z佳,黄色娇嫩,如鸡油一般;釉面光亮,如一泓清水。此时的釉色和釉面,较之成化那类泛白的淡黄釉显得深且厚,但比之后来正德的黄釉,则又浅淡适中。”反复揣摩黄色釉面,读者可以心领神会其中的“娇嫩”、“深厚”和“浅淡适中”的韵味。
黄釉瓷器市场价值
中国传统的低温黄釉,从汉代开始历代就都有烧制,但明代以前的低温黄釉的色调不是真正的黄色,多数为黄褐色或深黄色。黄釉瓷到清代达到顶峰。
黄釉瓷分等级决定价值
黄釉在明清两代皇室中的使用是有规定的,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据史料考证,在明代皇宫中,器里外都施黄釉的瓷器为皇太后、皇后的用具;皇贵妃则用器物内壁为黄釉,外壁为普通透明釉的器物,贵妃用黄釉绿龙器或黄地绿龙器;嫔妃用蓝地黄龙器;贵人则不可以用黄釉器。因此,在投资黄釉瓷的过程中,对认知黄釉瓷的种类很重要。不同的黄釉瓷代表不同的等级,但藏品的稀有性也很重要。比如一些黄釉彩瓷:在黄釉彩瓷中,绿彩瓷价格略低外,而其他黄釉彩瓷级别虽低,但因存世量有限,在艺术品市场中并不多见,且工艺繁琐反而价高一些。
在黄釉瓷市场中,比较常见的明代黄釉瓷品种主要有单色釉黄釉盘、黄釉青花器、黄釉绿彩瓷。
单色黄釉瓷首推弘治朝;黄釉青花器则以明中期的黄釉青花花果纹盘Z有代表性,1996年翰海秋拍中以286万元成交的明弘治黄釉青花花盘据行家估计,目前的市场价值至少在千万元以上;嘉靖时期的黄釉彩瓷的艺术价值也较高,也很值得投资。此时期Z为出名的是嘉靖黄釉绿彩龙纹器和黄釉多彩云龙纹器,这些器物全身带着“皇气”,为藏家所欣赏。
皇家居中的原由,居住选金碧辉煌,穿戴使用皆为金黄或黄色,黄色和龙纹一样受到历代帝王之推崇,黄釉器尤其是明清时期为皇家专属,成为御用或祭祀专用,民间不可冒犯。自明初至清末每位皇帝都下旨御窑厂为自己制作精美的黄釉瓷器,但出类拔萃当之无愧的应是“大明弘治年制”,不管是“明成化”还是“清雍正”都无法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