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想去了解紫砂壶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到这样的一个现象,只要去紫砂壶市场转一圈,总是能发现“顾景舟”先生的壶。
顾景舟(1915年10月18日-1996年6月3日)原名景洲,早年曾用艺名"曼唏、武陵逸人、荆南山樵、瘦萍"晚年爱用"壶叟、老萍"。少年就读于蜀山东坡书院。18岁时,遂承祖业,随祖母邵氏习陶从艺,并博览古今紫砂制陶名著,吸取前人精华,练就一手扎实的制壶技艺,跻身于壶艺名家之列。顾景舟穷毕生 精力于紫砂陶艺,不断进取,勇于创新,并带领几代人为紫砂事业增光添彩。
“景舟制陶”、“景舟制壶”、“景舟手制”,为顾景洲改名后所用印款。 年秋,在丰收季节,取得丰硕成果的顾景洲,接受艺人“艺海一小舟,鼓足风帆,勇往直前”的建议,顾景洲改名顾景舟。在这个“舟”字上,顾景舟曾解释“艺海一舟,即是把自己的命运随着艺海的一舟而搏击,永不停息,永往直前!”这意味着顾景舟的崇高理想和目标追求,是要当一舟之“长”,掌一舟之“舵”。而不想再当一舟之上的水手,撑篙、拉线、摇橹。“景洲”改“景舟”,是顾景舟思想上的一大飞跃,也显示了顾景舟的雄心壮志。
“啜墨看茶”,为顾景舟带艺徒后所用艺名印款。 年底至 年初,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并设立“紫砂工艺班”,招收艺徒 61 名,由朱可心、顾景舟等七人担任技术辅导员。顾景舟收受徐汉棠 ( 入杜前即随顾学艺 ) 、李昌鸿、沈巨华、束凤英、高海庚等为艺徒,精心培育,耐心传授。顾景舟用啜墨看茶来比喻制壶人的个性培养、文化修为,用深入浅出的道理来教育艺徒,一遍遍反复解释修心养性和做壶的关系,以至艺人在心态平和,心境平衡的状态下,心领神会其制壶工艺之要领,最,终达到形、态、气、神、韵之最,高境界。这是顾景舟对下一代艺徒的殷殷期望和苦口婆心,也表达了顾景舟对其艺徒的一种特殊的授艺方法与心得体会。
“壶叟”、“景舟七十后作”,为顾景舟晚年成熟期制壶印款。人至将老,名利淡泊,制壶不息,追求不止,所制之器,已达到出神入化之至高境界。几乎无可挑剔,无瑕可击。年纪已老,技艺愈高,取名“壶叟”,是对自己所追求的紫砂光货素器一派裸胎艺术的肯定和骄傲,也是对自己独特的灵秀艺术风格的肯定和骄傲。注:“壶叟”之印原用于在上海仿作的供春款作品上,老年时顾景舟干脆作为自己的别号,用于自己的作品。
顾景舟所取艺名的壶上用章,款式多变,章法讲究。有自刻章: : 如“墨缘斋制”、“墨缘斋景堂制”、“墨缘斋意堂制”、“自怡轩”、“得一日闲为我福”、“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啜墨看茶”、“景舟七十后作”等等,水准、风格摹前人遗意,留艺世间意明志。有书法家、篆刻家、金石家为其所刻,如“景舟制壶”、“景舟手制”为上海书画金石家来楚生所篆。“顾景舟”为吴湖帆得意门生所刻制。“荆山壶隐”、“陶壶外史”、“得意甚爱”为金石家王少石所刻。八 O 年代后期与著名书画家韩美林合作专用章“历下美林”成为艺缘的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