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铜币,是晚清和北洋时期四川省地方政权铸造的货币。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两广总督李鸿章奏准在广东开铸圆形无孔铜币(铜元)。次年,清政府谕令沿江沿海各省准许仿造 。光绪二十七年,四川省在成都设四川铜元局,于二十九年六月开工铸造当五 、当十文面额 铜币,七月增铸当二十文铜币。
四川铜币的成交价;
四川省造光绪元宝当二十黄铜--成交价: RMB
1904年四川省造光绪元宝--成交价: RMB
四川官局造光绪元宝二十文铜--成交价: RMB
四川官局造光绪元宝二十文铜--成交价: RMB
四川马兰钱五十文黄铜币一枚--成交价: RMB
民国元年四川省造醒狮双旗五--成交价: RMB
1904年四川省造光绪元宝--成交价: RMB
拍卖会成交记录————
四川铜币 110.00万
军政府造四川铜币当五十文 186.00万
四川铜币  万
民国二年军政府造四川铜币 192.50万
民国元年军政府造汉字四川 101.50万
民国二年军政府造四川铜币 131.50万
中华民国年 四川铜币军政 120.00万
民国二年军政府造四川铜币 160.00万
民国元年(1912年)军 80.00万
光绪二十四年,户部通令各省暂停铸造铜币,四川总督赵尔丰请免停,获准续铸。宣统元年,度支部下令撤并各省银铜厂局,赵尔丰再次请求续铸获准。四川遂成为宣统年间少数可续铸大清铜币的省份。辛亥革命以后,四川大汉军政府于1912年4月废止大清铜币模板,改铸“汉”字铜元,有当10文、20文、50文三种面额。1913年,增铸当100文、200文的铜币。1913年5月,重庆铜元局建成开工,均仿成都厂模式。
进入北洋时代以后,军阀割据、时局动荡,铜价高昂,于是四川铸币厂采取降等减重、加大面值的方法谋取私利。民间除老一百文、老两百文铜币色泽稍紫外,其余呈黄白色,质地劣于大清铜币。1914年起,专铸当100文、当200文铜元,各军阀纷纷效尤。1935年,国民政府在四川推行法币,四川铜币遂逐渐退出流通市场
该四川铜币币面正中为海棠图案,四周镌刻“四川铜币”,上眉有“军政府造”字样,下书币值“当制钱二十文”;背面圈内为篆阳文“汉”字,具有反清意义,圈外有十八个小圈环绕,寓意独立的十八个行省,上端镌刻“中华民国元年”。该币岁月流痕明显,给人一种凝重的历史沧桑感,文字十分精到,凸凹鲜明,品相无比精美,极具收藏价值。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两广总督李鸿章奏准在广东开铸圆形无孔铜币(铜元)。次年,清政府谕令沿江沿海各省准许仿造 。光绪二十七年,四川省在成都设四川铜元局,于二十九年六月开工铸造当五 、当十文面额 铜币,七月增铸当二十文铜币。
四川铜币由于刊行量较少,流通时间短,是珍藏家们眼中的热门币种。藏品铸工细腻绝伦,带有历史的熏陶,蕴含深刻的历史纪念意义,是价值很高的革命文物;同时,也是中国考古研究的重点工具。文中此枚即是精巧的“军政府造四川铜币”,如图,正面中央珠圈内镌“四川铜币”四个字,四个字中央镌一朵精巧的芙蓉花,标志蓉城成都。珠圈外上端镌“军政府造”四个字,下端镌币值“当制钱一百文”,左右双方各镌一个四瓣花星,银币反面中央圆圈内镌一个篆文“汉”字,代表了新政府“大汉”的意思,具有反清寄义。有横向底纹装修,旁围十八个小圆圈组成的圆圈,内镌纵向饰纹,标志着昔时呼应辛亥革命的十八个省。它带有辛亥革命那一时期鲜明的时代印记,见证了那一段波涛壮阔的革命历史。该藏品品相生涯较为完好,钱币字样清晰,图案雅观,同时因其自己具有的艺术浏览价值和历史研究意义,是一枚不行多得的钱币,值得珍藏。与孙小头和袁大头这些银币比起来,军政府造四川银币流通规模较窄,刊行量与存世量都相对来说较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