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红地珐琅彩牡丹纹碗鉴赏
珐琅彩,将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装饰手法,正式名称为“瓷胎画珐琅”,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是引进国外珐琅材料创制而成的,并一举成为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因处于初创阶段,从色彩搭配、纹饰布局到款识内容和样式,均摹仿当时铜胎画珐琅的效果。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的白瓷仅在器物的里面和底足内部施釉,器物的外壁则涩胎无釉,这就是人们所俗称的“反瓷”。外壁画面大多以黄、蓝、红、豆绿、绛紫等色彩作地,再利用各种颜色的彩料以双勾技法描绘缠枝牡丹、月季、莲花等花卉图案,且有花无鸟。也有在四个花朵中分别填写“万”、“寿”、“长”、“春”等祝寿语的,风格严谨华丽。所用彩料系从西洋进口,所用画稿由宫中造办处下属的如意馆提供。由于施彩较厚,致使纹样有堆凸之感,且出现细小裂纹。康熙时的珐琅彩瓷器也有个别直接在宫中旧藏明代永乐白瓷盘上施彩的。
此珊瑚红地珐琅彩牡丹纹碗,高7厘米,口径15.2厘米。撇口,弧腹,腹部略下垂,圈足。造型小巧精致,胎体细薄坚致,内壁施白釉,温润莹美,外壁敷设珊瑚红彩为地,色泽匀净浓妍,以珐琅彩料绘缠枝牡丹四朵,画工严谨细腻,趋于生动写实。通过红、黄、绿、蓝、紫等色的浓淡变化,表现花叶的阴阳向背,突出花卉的立体质感。布局繁密而有致,不减清疏之气,益见设计构图之佳妙。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康熙御制”四字双行蓝色图章式堆料款,围以双方框,框线外粗内细。珐琅彩瓷器为名贵的宫中御用瓷器,因烧造数量有限,传世不多,故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