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窑瓷器怎样分辨

  • 发布时间:2018-08-22 01:10:31,加入时间:2018年03月07日(距今2277天)
  • 地址:中国»广东»深圳:南山区粤海街道高新南区六道航盛科技大夏502
  • 公司:深圳市御鉴艺品文化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已认证
  • 联系:江,手机:18879857699 微信:boguyishuwang2008 电话:0755-89213690 QQ:18879857699

  假的东西,再便宜也不要买。因为根本没有投资的价值。仿古的产品一定大量生产,不但质感粗也没有收藏价值。在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见得贵的东西就是真品,有很多古董商会抓住藏者心理,认定定价高就是真品,事实却不然。凡是仿的无论价格如何都不值得收藏投资。

  喜欢——收藏之道就是如此简单。但是,简单的事情往往也包含着复杂的情感,收藏更是如此,带着什么样的心态和情感进入收藏,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古董,古玩,这里面的学问非常深,器物的名称,产生年代,历史价值,经济价值,都要深入研究,还要有一定的学问,不是普通百姓可以经营的。还有真伪的鉴定能力,辩识经验,以前都是师傅带徒弟,外人是不会传授的,这个就是行业的特殊性。

  哥窑瓷器体现出宋人那种喜好不事雕琢、追求清丽秀挺的审美风格。宋瓷本身非常讲究一种轻松灵动的美感,这是古人的尚玉精神在瓷器制作上的客观反映。哥窑瓷器的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为流行。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罐等,均为宫廷用瓷式样。哥窑瓷的外观光洁莹澈,釉内虽多有气泡,却如珍珠般隐现,神奇而美妙。行内将这种工艺现象称为“聚沫攒珠”。哥窑瓷器的纹片也是多种多样,就纹道而论有鳝鱼纹、黑蓝纹、浅黄纹、鱼子纹;如果从纹形的角度看,就有纲形纹、梅花纹、细碎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它们还有一个统一的名称,为“百极碎”。哥窑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前者是哥窑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大纹小纹合称为“面圾破”,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后者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但两者往往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瓷胎满釉器有“紫品”而无铁足,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

  哥窑的存世量很少。据统计,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微博)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哥窑器,均为历代宫廷旧藏。其中,北京故宫藏有几十件,台北故宫藏有190多件,再加上其他流散于海内外的传世品,全世界约计也只有300件左右,以至哥窑破损残片也被视为珍稀之物,完整器更是寥寥无几。在拍卖市场上,只要有宋代哥窑精品出现,就一定能够受到市场的追捧。早在1992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宋代哥窑八方贯耳瓶就拍出了1000多万港元的天价。据业内人士介绍,如果不是因为当时收藏界有人持不同看法,这件瓷器的价格还要高。这两年在内地的拍卖市场上也有标明为“宋哥窑”的瓷器露面,但由于市场对拍品的争议,成交价格总是维持在1000万元人民币左右。

  尽管早在公元前16世纪,我国的“殷墟”中就出现了瓷器的身影,但那些瓷器还只是“原始瓷”,并不具备后世中华瓷器华彩精巧、美轮美奂的外观和内质。而宋瓷则真正是华夏美瓷的代表。在宋代这个瓷器艺术各方面达到繁荣鼎盛的时代里,哥窑毋庸置疑地成为了“汝、官、哥、钧、定”这宋代五大名窑中为神秘的一种。

  哥窑瓷器恰如一颗色彩绚丽光芒四射的夜明珠,人们只能远望它耀眼的光环,而无法目睹它真实的风采。与哥窑相关的文字早见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孔齐的《至正直记[3]》:“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一般认为,这里指的哥哥洞窑和哥哥窑即为哥窑,“绝类古官窑”也正与以后的文献描述的哥窑特征相符。其后明代《宣德鼎彝谱》说:“马祖之神供奉狮首马蹄炉,仿宋哥窑款式,炉高五寸六分……”,此文多处提到“仿宋哥窑款式”,因此哥窑被认为是宋代的名窑是顺理成章的。

  很多人认为艺术投资和收藏是一回事。固然,出售所收藏作品,可以获得翻倍,甚至是上百倍的收益,但艺术投资与收藏是有本质区别的。从收藏心态上来讲,藏家看重的是艺术品的长期收益和保值性。这里面所讲的收益不仅是价格上的增值,更多的是艺术内涵层面的文化享受。如果能够将藏品与更多的人分享或者让后世受益,那这种文化层面上的收益便是无法估量的。而艺术投资是以获利为目的,是想靠艺术品挣钱发财,在投资者眼里艺术品只是和股票一样可以增值的手段。艺术收藏以审美为目的,关注的是艺术品的喜好与价值,进而提升自身的价值和品位;而艺术投资是以获利为目的,希望短期生效,从中获得大利润。

  说明真正的古玩行家不会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不管你是谁,佩服的只能是有眼力和道性的人。古玩行之所以有诸多的规矩或习惯,也是历代收藏家和古玩商们总结经验后形成的今天就来看看几条古玩界的几条规矩。

  因而对历史没有深刻的认识,对古玩文物没有兴趣和情感,更不懂珍惜尊重和爱护。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了解到,原来人们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的认知是那么浅薄。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