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寻宝》栏目是以“弘扬传统文化 帮古董艺术品说出自己价值”为宗旨的一档大型艺术收藏类电视栏目。通过宝物海选、编排、拍摄、在线播放、联线收藏等领先运作模式,为社会各界关注和热爱收藏人士提供一个公正、公信、有权威的古董艺术品鉴藏平台。通过专家老师点评及嘉宾互动将藏品价值魅力得到Z大限度的体现,在面向全球近72个国家播出的湖南卫视国际频道播出让更多的收藏爱好者看到藏品的魅力,更有机会促成您的宝物转让!
中医诊病,讲的是“望闻问切听”。古玉的鉴定,也像诊病,就是要面对众多的所谓“古玉”,从中剔除“有病的”,选出“健康的”。“有病的”就是那些“假货”和“那些不值得收藏的”。“健康的”就是那些“真品”和“那些有一定收藏价值的”。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听”,往往能从面前求诊人的“面相、形态、言语、声音、气味”等诸方面看出其病症。然后,对症下药;在古玉,就是“决定取舍”。
古玉鉴定收藏中的“望闻问切听”
那么,对古玉的“望闻问切听”,应从何处入手呢?
望
主要是看古玉的皮壳、包浆、纹饰、沁色、形制、玉质等。面对一件“古玉”,首先看它皮壳、包浆是否自然态,表皮上的附着物,譬如浮土、铁铜锈等是原生还是后涂上去的。沁色是轻是重,是否沁入肌理。是真沁还是假沁。在露地处,玉质呈何颜色,大体为何种玉质。外形及纹饰形状大体符合那个年代的基本特征等等。
古玉鉴定收藏中的“望闻问切听”
闻
当手中拿着这件器物时,不妨顺便闻一下或哈一口气闻一下,此器是何种气味。是墓土味,是腥臭味,是酸腐味,有味,无味,香味,臭味,刺鼻味。一般说,生坑器,往往有一种或浓或淡的“土香味”或“墓土味”。有时候,一件古玉出土后,到您见到,不知经历了多少年,多少次“躲躲藏藏,出土入土”。这时,有时还会带有新近入土的就近环境的味道;有时是臭的。但这些气味,往往不会存在很久。很快就会失去,长久留下的是那“土香味”“墓土味” 。
古玉鉴定收藏中的“望闻问切听”
玉壶
问
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一方面,要不可避免的问一下小贩,器物大体的出处。但不可全信,仅供参考,兼听则明。主要是在自己的心里不断地提问:皮壳、包浆、沁色对不对?形制、纹饰究竟合乎什么年代?玉质对不对?是何种玉质?气味有何特点?为何是香的、臭的、刺鼻的?工艺是老工、新工、手工、机工?要把自己想到的问题都问完,尽量不留死角!
古玉鉴定收藏中的“望闻问切听”
玉佩
切
简单的说就是上手。就是要通过掂分量,大体估量一下器物的密度多少,基本估计是何种玉质。用手不断的搓摩一下,感觉器表及线条是生涩、油润、粗糙,抑或圆润流畅还是犀利扎手。一般来说,史前玉器“稚拙神秘”,商代玉器“庄严敦厚”,西周玉器“轻盈清新”,春秋玉器“细密繁缛”,战国玉器“精致流畅”,秦汉玉器“雄伟豪放”,隋唐玉器“刚健华贵”,宋元玉器“洗练生动”。这些突出特征,通过目测、手感还是较容易辨明的。
古玉鉴定收藏中的“望闻问切听”
玉猪龙
听
铜有铜声,木有木声。当然,玉就有玉声。或激越,或黯哑;或有金韵,或有瓦韵,或有石韵。仔细辨之,定能区分。尤其对片雕器,或两者相轻碰,或者用手指轻轻一弹,都可听出声音。即使较大的圆雕器,用一适当的硬物轻轻一碰,也会感知到他发出的声音。一般来说,和田玉发出的声音会较清越或有一点金属音韵。但高古的,又与新做的不一种感觉。同时,坑口不同、朽蚀及钙化程度不同又会体现出不同的音色。当然,这要通过长时间的不断试验和感知才能有收获和区别。
古玉鉴定收藏中的“望闻问切听”
清·乾隆款青玉浮雕云龙海水蕉叶花觚
总之,提高古玉鉴定收藏水平,是一项需要不断学习、总结、体会、提高的循环过程。而鉴定古玉,又是一项必须结合“形、工、沁、浆、纹、质、韵”等,辩证的、综合的分析判断的实践。任何孤立的、片面的认定,都有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小处说浪费的是“金钱”,大处说损失的是“文化”。因此,在古玉鉴定收藏的实际过程中,参考和借鉴一下传统的中医理论,通过“望闻问切听”,不断的辨证分析,综合判断是真是假、是优是劣,然后决定取舍,就会少走弯路,少花冤枉钱。Z后,较快的达到自己的收藏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