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黄石,一个产在有福之地(福州) 并且为中国人定制的宝石,世界上最名贵的石头,石头中的帝王。在明晚,清两代 上至皇帝,下至文人墨客最为推崇的神石,到民国已经易金十倍,到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刷新着一个又一个财富神话的宝石,承载着中国印石文化的最有代表力的石头。在数千万年前,福州寿山一带火山活动频繁,岩浆喷发的熔岩渗入岩石裂隙,并与四周围岩交融凝结晶化,形成最初的寿山石矿。而田黄石的形成,起因则要追溯到寿山溪上方矿脉的矿石剥离母矿滚入溪中的神奇经历。此后,溪水冲刷,棱角磨圆,杂质洗净,遂成最初的卵形田黄石胚胎。再往后深埋溪谷,土壤浸渍,水份哺育,石头胚胎逐渐染色;直至最后沐浴日月光华,成为自然界中至为珍稀的尤物。
田黄石由以下四点鉴别
第一点石形
田黄石的母石为山料,呈棱角状,经过重力与水流的搬运及磨蚀作用,其棱角逐渐圆化,形成形态多样、大小不一的卵石(独石),呈次棱角状或次圆状。如果发现棱角尖锐或浑圆光滑的“田黄”就值得怀疑,可能为掘性石或山料磨制而成,但如果在加工过程中破坏了其原形就难以识别了。田黄石一般为几十克至几百克,超过千克的非常罕见,几公斤的田黄应值得警惕。
第二点石皮
田黄石长期埋藏在水田中,经风化作用,其外表通常会形成不同特征的皮层。根据皮层的厚薄,可分为厚皮(>1mm)、薄皮(<1mm)和稀皮(细雾状);皮层有单层皮与多层皮。田黄的皮色主要有黄色、黑色与白色。黑色皮俗称“乌鸦皮”;皮为白色而石色为黄色,称为“银包金”;皮为黄色而石色为白色,称为“金包银”。田黄的不同皮色可能与不同颜色的土质有关,即黄色的土壤形成黄色皮,黑色的土壤形成黑色皮。由于田黄石普遍发育石皮,有“无皮不成田”之说,故石皮成为鉴定田黄的重要特征之一。
第三点萝卜丝纹
采用透射光观察田黄石的内部,其普遍发育似“萝卜丝纹”纹理,是非常重要的鉴定特征。田黄石内部的“萝卜丝纹”多种多样,发育程度不同,按粗细可分为条带状、条纹状与细丝状;按形态可分为直线形、网状形与不规则形;按颜色可分为白色、黄色与棕色;按透明度可分为半透明与微透明。田黄石基本上都具有“萝卜丝纹”,“无纹不成田”的说法成立,但不能绝对化。
第四点红格(或红筋)
田黄石的“格”或“筋”实际上是一种裂隙,这些裂隙在地表条件下,特别是水田里,普遍受到Fe2O3溶液的渗入与沉淀,被染成黄红色,故称为红格或红筋。但也有少数没有颜色,为白色裂隙,则称为无色格。田黄石有红格(或红筋)的现象较普遍,也有“无格不成田”之说。
“黄金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48元/克,现在是300多元/克,近30年涨了6倍,而同时期田黄寿山石却涨了100多倍。”厦门藏家黄先生感叹,以前人们说一两田黄三两金,其实现在田黄的身价早已令黄金望尘莫及。上世纪80年代田黄价格为20元/克上下,2000年升到3000元/克,现在是3万元也买不到好货。 “真正达到文博级别的田黄历来稀少,现在还能在博物馆、展览和拍卖会上看到,而在清代,田黄是皇帝和贵胄的专宠,深藏不露,与平民百姓根本没缘分。”业界有一种说法,田黄的全部开采量加起来不足1吨,而且永远不会再增加。
去年秋拍,一枚26克的清代方章竟然拍出了230万元,相当于近10万元1克。拍卖负责人告诉导报记者,目前,质、色、形、工四条件合格,重35克左右的田黄章,每克大致已经达到3万元以上。如果品级高,价格还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