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之有道,处之有德玩经营的祖师爷是范蠡,早提出的粮食布匹十分利、中药当铺百分利、古玩字画千分利。古玩收藏家祖师爷是老子,老子在周朝曾经做过“守藏之史”,《道德经》提示人们,行之有道,处之有德。“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艺术品投资如同其他任何一种投资方式一样,必须把握住投资时机,否则贸然投入,难免血本无归。
明代瓷器的发展是由宋代成百上千窑口百花争艳的态势经由元代过度之后,到明代几乎变成了由景德镇各瓷窑“一统天下”的局面。官窑以品种丰富多彩,达到了“制作日巧,无物不备”的程度而著称,是明代瓷器的鼎盛时期。
明代瓷器装饰技法以青花为主,器型上,历年明瓷交易以碗居多。纵观明瓷交易,成交价排行榜前10中青花包揽了7席,明成化青花宫碗夺得榜首,据悉,眼尖的行家发现此件天价拍品曾见于交易。
1981年5月20日在香港苏富比交易会上以400万成交,1997年佳士得香港以800万成交,与如今的1.4亿相比,可谓是前十六年翻一番,后十六年翻十五番。
明朝是青花瓷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发展了元青花的技术,并不断加以改进,使其在明末清初达到巅峰,并在康雍乾时期继续发展。作为中国瓷器的代表,带有明代文人精神的青花瓷在交易市场中才刚刚显露出它真正的历史与审美价值。藏家翟健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前明代瓷器一直被市场低估,但将会是市场下一个重点。
以瓷杂拍卖为特色的北京东正,一件被誉为日本弘治御窑珍品的明弘治御窑青花“游享中和”龙行莲池图盘以897万元成交,远超过估价450万-550万元。据了解,在可查著录资料中,与该拍品纹饰尺寸相同者仅两件,分别藏于日本出光美术馆及大英博物馆戴古玩会。
日前以2.8亿元成交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刷新了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明清瓷也再一次成为热议的话题。而与明清瓷器相对的宋元以前的高古瓷,便成了被冷落的对象。
一直以来,很多藏家由于“看不懂”、“买不起”等原因,一直对高古瓷敬而远之。10年前,藏界就有人大呼“高古瓷要大涨”,而10年后,除了少数名窑精品价格迅速攀升外,大多数高古瓷的行情依旧不咸不淡。
“还不如民国瓷器涨得好。”本地瓷器藏家周本生认为,相比高古瓷的文物价值,其经济价值仍处于低估阶段。陶瓷鉴定专家李晓旭也认为,高古瓷的收藏性价比很高,预计三四年后,可能会出现爆发式上涨行情。
何为高古瓷?专家们对此定义一直存有分歧。有一种看法认为,瓷器在我国东汉时期就已经具备烧制条件了,所以高古瓷器应定义为包括东汉在内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唐宋元各朝代所制作烧成的各种瓷器。
因为历史上无论地摊,还是陌生人或者是不熟悉的陌生店铺,都是針对古玩商和行家的。这些市场实际上是古玩商的进货渠道,当凭借眼力把真古玩买到自己的店里以后,也是以真古玩服务于熟客老顾客,而不会卖给陌生人。
真正的行家是不能随便给不懂古玩的人鉴定真假的。如果明明是一件真古玩,而这位帮忙掌眼的人硬说是假的,而且不敢与卖家见面探讨,一定要小心了,这个人要么不懂行规,要么就是有目的有企图。在业内可以帮藏者掌眼鉴定,但是鉴定要懂保密规矩,并且要具备多年的了解,重要的是要了解鉴定人的诚信,眼力,水平。
2017年上半年,艺术市场整体复苏,成交额上升5%;2017年上半年,全球艺术品拍卖成交额达到69亿美元 ;当代艺术品价格上扬 9.6%;美国艺术品拍卖成交额达到 22亿美元,超过中国的20亿美元;英国和法国市场分别增长 13%和7%,为整体市场复苏做出了贡献;当代艺术品占全球成交额的 15%,而2000年这一比例仅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