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为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也是"六瑞"之一。玉璧,是用玉选料极精,制作工艺极细。来源于《尔雅·释器》。
玉璧是中国玉器中出现最早并一直延续不断的品种,是很重要的瑞玉,战国至两汉是玉璧的鼎盛时期,,花纹形式多变,饰纹种类极为丰富,使用范围大增,数量也属历代之冠。
商代玉璧大多是弦纹,春秋到战国时期主要有云纹、谷纹、蒲纹,有的还有蟠螭纹;到了唐宋元出现了凹吊蟠螭纹、乳钉纹、兽面纹、花鸟纹。汉代玉璧沿袭了战国的风格而又略有变化,玉质仍以白、青、碧玉为主,但壁的形体加大,有的直径达30直至50厘米以上,组合纹饰更为流行,有的还饰以吉祥文字。
用途
玉璧的用途,按古文献记载和后人推测,一为祭器,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河、祭星等。二为礼器,用作礼天或作为身份的标志(《周礼春官宗伯·典瑞》所云:"子执毅璧,男执蒲璧"之类)。三为佩饰。四作珐码用的衡。五作辟邪和防腐用。玉璧的这些用途在春秋战国时代几乎都存在,都可以从古文献及现代考古发掘实物中找到证据。
璧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器,周礼:"以苍璧礼天"。玉璧,是中国古代玉文化中最为核心的一种玉器,它的历史延绵了5000多年,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中,玉璧象征着美好的意愿和高贵的品质。当年,林徽因设计的国徽图案就是以玉璧为主体。
从现存实物来看,春秋以前的均素面无饰,春秋时代的已有带纹饰的,春秋战国时代的玉璧以云纹、谷纹、几何纹为主,边缘附加雕饰的极少,但极为精致。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有一件战国龙纹璧,器身琢刻不规则的谷纹、云纹,璧上缘附走兽形龙饰件,龙回头,尖翘耳、圆眼、闭口、上唇翘卷、下唇有回卷纹。前后两肢,尖曲形足,尾尖卷扬,身有简化鳞纹,颈及尾刻丝束纹。又据黄浚《古玉图录初集》载有一件三龙纹璧,器身有排列细密而规则的谷纹,璧上缘附雕饰三龙,龙身为卷曲走兽形,大型尖卷分枝角,尖翘耳,橄榄形眼、张口、圆弧形上唇,锐耳外露,四肢,拳形足,分二尖爪,长尖翘卷尾、上刻丝束纹,身刻菱形或圆形网纹,强劲伟丽,是战国晚期玉龙的典型形象。《左传昭公十三年》记载了带纽的玉璧。
从流传下来的明代玉璧实物看,数量比前三代均多,玉质多选用青玉、白玉制作,加工不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一面玉璧浅浮雕螭虎纹,一面雕仿战国时代的谷纹、云纹或是卧蚕纹(图7);二是根据古文献记载中的玉璧式样加以仿制,璧的两面均饰有仿战国、汉代的谷纹、云纹或卧蚕纹,然后在璧体的边沿外增加其他装饰。明代开始出现八卦纹饰的玉璧。
清代玉璧质料极佳,以白玉、青玉为主,主要是用于玩赏,其中除帝王所用的礼器和玩赏品以外,在民间也流行系璧和仿古璧。清代玉璧小型的比较多,璧身较厚,孔较小,出现了中间带活环套的双联璧。玉璧上常用的纹饰除螭虎纹外,新出现了几何纹图案,含有寓意的吉祥图案及人物图案,也是清代玉璧中的常见装饰。清代乾隆时期大量改制旧玉,或将一面光素的璧面加刻纹饰,使之器形、图案纹饰都显示丰富多彩的形式。清代仿古和伪古的玉璧十分逼真,还创造了清代特有的阔带几何纹玉璧。清代后期,玉璧的质料较差,做工粗糙,雕琢不成章法,只求其形,不求其工,工艺水平大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