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珐琅(二)
明初曹昭《格古要论》“以铜作身,用药烧成五色花者,与佛郎嵌相似,尝见香炉、花瓶、盒儿盏之类,多为妇人闺阁中用,非士大夫清玩也。”就已明确记载了珐琅工艺的渊源、特点和用途。明初掐丝珐琅工艺虽然已被朝廷重视,但真正引起注意与珍藏,已经是明代晚期的事了。尤其到了明景泰年间,掐丝珐琅工艺取得极大发展,不仅造型、品种、釉色显著增多,且工艺技巧也明显进步。现存的明代掐丝珐琅器物大多为明代晚期的产品,品种繁多,颜色多样,造型端庄古雅,纹饰繁缛丰富,不仅有番莲、饕餮、蕉叶,还有龙凤、云鹤、菊花、山水、楼阁、人物等多种,堪称珐琅工艺发展的艺术高峰。
掐丝珐琅三羊尊(明)
清朝宫内专门设立珐琅作,以研发珐琅器。康熙时期主要沿袭了明代规范,但细密釉色都不及明朝。由于康熙将目光转移到了画珐琅上,以致掐丝珐琅的制作被忽略,故当时的品种单调,质量不佳,基本为小型器物。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了雍正时期,因此落雍正款的掐丝珐琅器,仅只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仿古豆形器。
但到了乾隆时期,工艺开始全面兴盛,并正式达到了巅峰,形成了内府造办处、广州、扬州、苏州等多个制作中心。这一时期除了继续仿制前朝的各种器皿外,还从事仿古铜器和宗教仪典方面所用的佛像、佛龛、佛塔、满达、七珍八宝等的制作。此外以生活用品、饮食用具、文房用具等兼具实用性质的珐琅器也开始大面积生产,种类繁多,装饰繁缛,纹样多采用传统的螭龙、兽面、吉祥纹饰以及各西洋式花朵。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兽耳炉(清康熙)
掐丝珐琅花瓶(清乾隆)
其中最为突出的要属乾隆皇帝开创书法艺术与掐丝工艺制造之先河,首次将古代书画名迹巧妙地运用到掐丝珐琅的纹饰中,以达到绘画艺术与珐琅工艺的完美结合,同时结合錾胎和画珐琅之技巧于一体,使其工艺臻于极境。乾隆后期,国势逐渐衰落,掐丝珐琅的制作也开始没落。清晚期的掐丝珐琅器造型以瓶为主,式样多有变化,但比例不是很协调。由于多借助于机械成型,故艺术品位明显逊于乾隆珐琅器。
综上,掐丝珐琅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极具艺术美感和收藏价值。其巧夺天工的制造工艺、寓意吉祥的纹饰等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先贤集聚智慧的劳动成果,当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中优秀的艺术财富。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