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市场一直呈现波浪发展的态势,无论是经济走势影响,还是持续过热导致的下滑,总之当市场处于调整阶段,其实就是到了买进的大好时机,逢低买入是永远的准则。”“更为重要的是现在不仅是藏画的佳时机,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现在可能也是后的时机。”
行家收藏古玩,只凭眼力鉴赏实物,买古玩从来不听故事不相信传说,更不相信家传、家藏。
民窑的历史远比官窑早得多,陶瓷器均产生于民间中,到了唐代,瓷器成了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远销印度,埃及和波斯等地。据考证,在这些地区都发掘有唐三彩,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等。民窑于此已有较大的发展,并带有商品生产的性质。
唐代以后,各地民窑辈出,竞相媲美,往往有供不应求之势。其中著名的,宋代有钧窑,汝窑,定窑。章生一的哥窑“纹片瓷)以及章生二的弟窑(龙泉青瓷)等。
宋元时,民窑发展较快,仅景德镇的民窑就增加到三百座之多。此时的民窑完全属于商品生产的性质,民窑在产量上所占的比重比官窑大得多,在质量上也有一定的发展。到了清代,民窑占了压倒优势,官窑瓷器也为民窑所出。
民窑的产品称客货,风格与官窑迥异,除去一些限制生产的花纹和器型,可以说民窑瓷器的造型和纹饰题材更丰富自由。明代景德镇拥有为数众多的民窑,是我国陶瓷窑的主体,其制品粗细,并不比官窑逊色多少。比较著名的有磁州窑、崔公窑、周公窑、壶公窑、小南窑等。
很多瓷器收藏家及爱好者,总是看重官窑瓷器,尤其是明、清的官窑作品更是成为他们集藏的重点。一来这样的瓷器作品升值快;二来好找买家。然而,来自市场新的信息表明,长期以来不为瓷器收藏者看好的民窑出产的瓷器作品,近来行情逐步好转,不仅收藏者渐多,而且市场价格也正在稳步攀升中。
彩花瓶、香筒和青花碗盘等,在以往市场上三五十元至百余元就能买到,而现在的价格则普遍上升了50%至150%。一位常在古玩市场上看行情、“捡漏”的瓷器收藏者说,民窑出产的瓷器作品正在受到青睐,一些买家还将明清的几大民窑做系统的归纳,哪一个具有较大的增值潜力在他们的心中已有一个成熟的价格,从现在看来,其后市走势将看好。
据了解,在明清时代,官窑出产的瓷器作品不是很多,大多数的瓷器作品还是民窑出产的,正是因为官窑瓷器的缺少,让它显得尊贵。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市场上收藏民窑瓷器的人越来越多。仔细想想也对,哪有那么多官窑作品供人把玩?年份久的官窑作品极少,价格又高得吓人,还不如买点民窑瓷器过过瘾。
作为今天的收藏者,我们面对历史难得的机遇(历史以来全国持续大规模的建设),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对历史遗物进行收藏,以体现个人的文化价值和个人存在意义。当然,收藏的经济价值和单纯的“把玩休闲”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它是文物古玩收藏热的一个重要推手。可是面对庞大的收藏群体(据说7000多万,感兴趣的起码1亿以上),市场上的真品文物古玩无疑是不能满足每个人的收藏需求的。于是,仿造和做伪的“文物古玩”就应运而生。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算起,短短30余年,全国古玩市场和古玩店中95%以上都是这类仿造品。尤其地下的仿造程度越来越高新,这给整个收藏界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很多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一些知名鉴定专家,基本都给废掉武功。收藏队伍里的鱼目混杂和一些人的贪婪,仿造者和盗挖者面对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整个行业里的真真假假,使得这个行业成为真正的血腥江湖。
这些矛盾的调和,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一方面,艺术品市场应该加快制度建设,保障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利益;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需要积极作为,正确认识艺术品投资的特性,在有效规避风险的前提下,创新开发更多适合艺术市场的金融产品。
国宝帮及所谓专家误导了很多人,这种误导不是故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