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作为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其主要工作是为企业牟利。近年来,内地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在经营企业的同时喜好与投资于艺术品收藏,无论在投资收益、企业文化建设、个人修养提升以及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些不了解市场价格的鉴定,往往以拍卖价做为藏品的评估价,这不但误导了收藏者,影响了典当、抵压、司法公正,以及市场的正常流通。更为严重的是公开评估价格,搅乱了古玩的市场价格体系。
断: 古玩不可再造,精品往往可遇不可求,机会稍纵即逝。出手前宜谨慎,多比较多研究,而一旦看好必须当机立断。
青花瓷在天下陶瓷史上占有十分主要的职位。萌生于唐,但由于胎质松散,瓷化水平低,故有学者称之为“白釉蓝彩陶器”。到了元代后期,景德镇窑接纳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借鉴磁州窑和吉州窑釉下彩绘手艺,引进西亚“高铁低锰”的钴料,才将青花瓷器创烧乐成。在远销至天下各地的青花瓷中,14世纪前后的青花瓷,以其精湛的工艺而享誉天下。据不完全统计,元青花瓷在国内约100件,外洋有200多件。
元青花开发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华美雄浑画风豪爽,绘画条理繁多,被称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元青花瓷属于奇货可居。在存世甚少的元青花瓷器中,绘有人物故事题材的更是凤毛麟角。
北京市博物馆珍藏的“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于将军山的明代黔宁王沐英墓。自上世纪50年月以来,这件国家一级文物一直是市博的镇馆之宝,也是足以留名中国陶瓷艺术史的一件杰作。
元青花葫芦瓶去哪能卖上高价,元青花葫芦瓶市场行情资料
2005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在伦敦佳士得举行的拍卖会上,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元,创下了中国艺术品在天下上的拍卖纪录,也先令元代青花瓷器走进更普遍的公共视野。
元青花是我国陶瓷制造史上的一朵奇葩。由于存世较少,加之人为炒作,成交纪录屡创新高是正常征象。中国陶瓷专家冯先铭在《中国陶瓷》一书中写道:“国内珍藏的元青花,质量和数目逊于外洋。总计国内外珍藏总数,大致在300件以上。”
现在尚有一种说法是“国内珍藏的元青瓷不凌驾百件”,而民间是否存在元青花也一直颇受质疑。对此,张联军曾揭晓过《元青花瓷器并不神秘》,“现在文博界除了个体专家外,大部分专业人士都否认元青花在民间存在。一方面专家只认的窖藏的,对民间元青花通盘否认;而另一方面民间藏家对专家也是质疑一直,后的结论谁也下不了。
不外市场的认可已经吐露无遗,元青花传世品很少,私人能珍藏到它也很难堪,但正由于它的传世量希罕,且基于元青花自己独具的艺术,历史,文化价值,以至于元青花价格年年攀升。
本公司近有幸征集到一款瓷器瑰宝“青花葫芦瓶”,藏品高:6.8cm,口径:1.25cm,底径:2.6cm。藏品胎质细腻釉汁温润莹亮色泽深沉浓艳。瓶身上半部描绘的是一朵萧洒的祥云中藏着一个东升旭日,又似那一团焰火喷发而出的火花;瓶子下半部描绘的是一对威风凛凛精神奋起的神兽。其葫芦线条宛转自然,上端塑成小口,鼓腹,束腰,轮廓流通浑然天成;在灯光的映衬下更像一只会发光的“葫芦”,美不胜收。
葫芦瓶身乃南宋后期龙泉窑创制的瓶式,瓶体似葫芦,故名。小口,短颈,瓶体由两截粘合而成。名与“福禄”谐音,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宋元时期,龙泉窑景德镇窑均有生产。形似葫芦的瓶式,自唐以来,因其谐“福禄”,为民间所喜欢,遂成为传统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时,因天子好黄老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转变。
如果你身边有喜欢收藏的朋友,不妨多去走动一下,密切注意他的藏品和心态,遇到你特别喜欢,而对方又恰好稍有动摇,就赶紧“缠”下。 比如,我在一些白领较多的论坛上,就见过不少这样很令人喜欢的货色,有些宝贝别说价格,甚至在别的场合根本就见不到,有钱也没处买,而在论坛里面都是常见的朋友,价格也很便宜,这时候你如果觉得合适,就赶快收下,毕竟钱可以再来,机会却不常有。当然注意,也有人自己不懂,在别处上了当,并把东西拿到坛子里高价转让,这情况很个别,但是的确存在,不过这里的玩家一般也不好糊弄,只是提醒大家还是睁开一双慧眼,免得一时脑热吃了亏。
前些日子和一亩田艺术机构的藏家朋友聊及此事,起初曾对他收藏的初衷表示怀疑。在他看来,希望通过收藏获利实际上是在自寻烦恼。因为经济学已证明了艺术品作为一种投资工具意义甚微,很难取代证券等其他金融工具,难以作为抵御金融系统风险的有效工具。收藏本身包含了储藏和维护的成本,他说开始做收藏至今一直在付出,没有红利或利息。不过,他谈到的另外一点我非常认同,收藏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藏者到底选择了什么样的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