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锭,中国古代货币,即熔铸成锭的白银。重量不等,因此以"两"为主要重量单位,故又称银两。始自汉代,其后各代皆有铸造,但流通不广。
银锭至明代盛行,但不是国家法定银锭货币。直至清朝,开始作为主要货币流通。
金银作为货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的楚国,就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金币——郢爱。古代金银锭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是当时经济、赋税乃至社会的缩影。自东汉以后黄金逐步退出流通,而白银的地位日益上升。金银锭大约出现在三国和南北朝时期,至隋唐时已日益完善,唐代白银货币的形制以银饼和银锭为主。明清时期是我国银锭铸造、使用、流通的鼎盛时期,其品种颇多,有五十两、十两、五两、四两、三两、二两和一两等各种规格。明清银锭还有官铸和私铸之分,官铸的银锭大多铸有银局名,私铸的银锭一般则铸有私银钱号名等。在收藏市场上,同规格的官铸银锭与私铸银锭的价格相差很大,官铸银锭的标价往往是私铸银锭的数倍甚至十多倍。还有品相好的金银锭升值速度较快,有史料价值、存世量较少的金银锭收藏价值明显要高许多,尤其是税银及刻有金融史料性文字的金银锭更是比普通的品种升值空间大。
一般来说,银锭的颜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银锈,一是内在的成色。古代银锭的成色一般都很高,当它全新时,外表具有银的特殊光泽和温润,这种特有的亮丽的光泽,常被称为“珠光宝气”。明末清初的文人李渔形容当时的银两为:“银光闪烁,宝色陆离。大锭如舡,只只无人横野渡;弯形似月,溶溶如水映长天。面上无丝不到头,细如蛛网;脚根有眼皆通腹,密如蜂窠。……”白银具有易氧化的特性,银锭大多是用来流通的,在人们的触摸和氧化的作用下,久而久之,银锭的外面自然而然地生成了起保护作用的外衣,即银锈和包浆,呈现灰色或灰褐色。
银锭的重量和铭文在不同的时代不尽相同。唐代银锭重量有五种,即五十两、四十两、二十两、十两、五两。唐代的每两约合现在的42克。唐代银锭大多錾有铭文,有的很长,通常有七八十字。内容以进奉为主,主要是下级官吏向上级官吏进奉,上级向皇上进奉,有的还注明了铸造时间和重量。铸造银锭的白银主要来自各项税收。
识别古银锭三招
随着银锭近年来价格逐渐走高,造假现象也愈演愈烈,投资者需要巧妙鉴别,尤其提防"真材假货"。
"真材假货"防不胜防
市面上银锭造假的方式五花八门,主要归类就是减低银的成色和重量两种。细分后,一是用铅锡,其表面呈青黑色,收藏者还比较容易辨认;二是浇铸时将铜块凝固在银锭内部,外表鎏银,体大而轻,手感显然不同;三是灌铅法,在真银锭底部挖出一个小洞,取出银后灌入铅,再封焊洞口,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洞口留有封焊痕迹,后两种方式需要投资熟手根据手感来辨识,否则则要借助精密仪器来鉴别。
银锭的分类
一种是宝银,呈马蹄形,重50两;
第二种是中锭,多为锤形,重约10两,又称小元宝;
第三种是小锞或锞子,形为馒头状,重一二两,也叫小锭;
第四种是不足一两的散碎银子,有滴珠、福珠等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