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和一亩田艺术机构的藏家朋友聊及此事,起初曾对他收藏的初衷表示怀疑。在他看来,希望通过收藏获利实际上是在自寻烦恼。因为经济学已证明了艺术品作为一种投资工具意义甚微,很难取代证券等其他金融工具,难以作为抵御金融系统风险的有效工具。收藏本身包含了储藏和维护的成本,他说开始做收藏至今一直在付出,没有红利或利息。不过,他谈到的另外一点我非常认同,收藏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藏者到底选择了什么样的藏品。
各类玩家甩货,这才是真正捡漏的好渠道。因为任何玩家,都喜欢经常更新自己的收藏,一个是兴味使然:喜新厌旧是人类的共性,这也算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之一,所以很多玩友新收的宝贝,在把玩一段时间后,眼光可能被更好的宝贝所吸引,这时候就可能用低价转让自己的旧藏,周转出资金来购买新欢,毕竟玩家中的亿万富翁不多,大部分都是在用有限的资金来周转和收藏的,即使有些很有品味的藏家,有时候也不得不忍痛割爱,否则就得不到更好的宝贝。这时候如果你恰好喜欢人家的旧藏,那就是机会了:这时候的成交价会远远低于你在其他正常场合所能拿到的价格,玩家手里的货色一般也比较可靠,即使是人家淘汰的旧货,也比一般市场上的货色要好很多,尤其是在藏家急需资金购买新欢的时候。
它既可分为“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两大类,也可分为“公有文物”(国有文物)和“私有文物”。不可移动文物一般指古迹,包括遗址、古墓群、古建筑、石窟、寺庙、石刻、大型壁画、历史遗迹、代表性建筑等等;可移动文物一般指馆藏文物,如艺术品、工艺美术品、手稿、图书资料、各种实物、化石等等。
在一众拍品中,清晚期老坑玻璃种帝王绿翡翠108颗朝珠的价值高,以1.8亿人民币底价起拍,现场无人竞拍。张加好表示,对此次拍卖结果感到不甚理想,拍卖会拍出的以中小型拍品居多,如家具类的拍出四五千万港元,一些重量级的拍品未有竞拍者。
青花釉里红是瓷器釉下彩品种之一,青花是一种高温釉下彩装饰,以金属钴为着色剂,罩透明釉高温烧成便呈美丽的蓝色。而釉里红也是一种高温釉下彩装饰,以金属铜为呈色剂,装饰和烧成工艺和青花一样。这种将青花、釉里红两色同施于一器的装饰方法便称为青花釉里红。
两者的长处有机融合,既素雅又艳丽,形成了青红相间、冷暖相衬、动静相映的审美特征,这种在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铜和钴彩绘的工艺,可谓精彩华美之至,也价值非凡。由于烧制难度大,成品率低,故而从发明以来,经常因为工艺或颜料的问题而断代。属于瓷器中非常稀少的品种。凡是流传至今的元、明、清代青花釉里红瓷器,可谓件件都是国之瑰宝。
青花釉里红是将青花和釉里红这两种釉下颜料绘于同一器物上的装饰。这种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的青花料和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釉里红色料所绘制的釉下彩综合式的装饰,既有青花青翠品澈、幽靓素雅的特色,又有釉里红瑰丽而沉静、艳媚而不浮躁、热烈而又含蓄的特色,红色中常见绿色苔点。
由于青花着色剂是钴,釉里红着色剂是铜,二者性质不同,烧成温度以及对窑室气氛的要求也有差异,因此两者施于一器,而且红、蓝呈色均恰到好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釉里红的呈色因烧成气氛的优劣而异,有的红的鲜艳,有的深沉发暗,成紫红色,有的浅淡发黄,有的发黑,成为釉里黑,只从花纹线条的边沿晕染地方隐隐看到一点红色。由于铜元素活跃,对烧成气氛特别敏感,因此比青花的钴蓝更容易浸漫晕散。有的图案略有浸漫但花纹清晰,浸润的红色起烘托作用,自元代景德镇窑创烧以来,明清皆有烧造。
青花釉里红始烧于元代中期景德镇。元代青花釉里红在创烧时期烧造水平并不高,呈色也不纯正。后来烧造水平提高,能够成功地烧造出青花釉里红,无论是青花的发色,还是釉里红的呈色均较为纯正。到元代末期,随着社会的,经济衰退,瓷器的烧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又出现像初的釉里红呈色不鲜艳,甚至发灰、发黑现象,青花呈色也由明丽的靛青变为灰暗的色调
据悉,清乾隆官窑浅绿地青花釉里红龙纹双耳抱月瓶将于2013年11月7日惊艳亮相宝丽金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会,市场估价为50万至8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470.4万至752.6万元)。
人崇拜,迷信名气,崇尚权威,一直以来似乎是收藏的好标准。很多收藏家,特别是是对艺术行业不甚了解的人,常以艺术家的职位、头衔来判断其作品是否值得收藏,这是非常传统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官僚主义作风的结果,这种现象在官本位的国家里特别流行。然而,在当下,如果还以这种思维和眼光来进行收藏,则是非常荒谬的。
“文物”一词曾见于《左传》,原意是指古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如“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到了唐代则泛指古代遗物,如诗人杜牧有诗曰:“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澹云闲今古同。”现代意义的“文物”概念范围十分广,既可包括青铜、陶瓷、玉器、字画等,又包括寺庙、宫殿、城垣、桥梁之类的古代遗迹,统指在古代由人类创造的,已成为历史的,不可再生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各种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