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身边很多民间藏家为出手收藏的古玩艺术品,来回奔波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钱没少花,藏品却始终无法出手,甚至很多藏家为此花光积蓄,少则几万,多则二三十万,“套”没解成,反而又被“套”。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有欲望 “欲”实际上就是一种生活目标,一种人生理想。收藏家的欲望而同普通人的欲望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欲望往往超出他们的现实,往往需要打破他们现在的立足点,打破眼前的樊笼,才能够实现。所以,收藏的欲望往往伴随着行动力。
如果藏品通过鉴定确实是赝品,但是在真伪混乱的市场卖出去了,并且赚了钱,在这种情况下,便会对鉴定者的鉴定水平产生质疑。
在梁兑石的向导下,南昌市陆续开有解放前西大街的“中华瓷庄”、子固路的“肖庐瓷像馆”、“丽芳瓷像馆”等陆续开设,一大批瓷版画家也随之降生。如:吴月山、梁燮亭、杨厚兴等。抗战时期,日军逼进南昌,绘瓷艺人被迫四处逃难,为了生涯营生,客观上也将肖像画艺术撒播于各地。
纵观目前市场上瓷板画市场,尽管瓷板画历史并不悠久,但其在海内外的极高声誉地位和中国画的深厚文化底蕴,深受藏家喜爱。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品收藏越来越走入人们的视线,尤其是古玩艺术品价格不断攀升,民国时期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成为了收藏家们竞购的热门藏品,并现身各类拍卖会及展览会。事实上,民国瓷板画在艺术市场中一直处于价值被低估的状态。但从近几年来“珠山八友”瓷板画的拍卖行情来看,其作品成交额呈逐年攀升的趋势。2008年拍卖的王琦粉彩瓷板《渔翁图》以241.5万元成交;2009年拍卖的王大凡一件《黄山四千仞》瓷板拍出780万元的高价;而在2011年的嘉德春季拍卖会上,王大凡的粉彩瓷板画《禹王治水图》以920万元创个人成交纪录。在不到数十年的时间里,“珠山八友”瓷板画的成交价格从几万元直线上升到几十万,甚至数百上千万元。
瓷板画的工艺历史悠久,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到了明中叶真正意义上的瓷板画出现,清中期,随着清代瓷艺的迅猛发展,当时的瓷画艺人致力于把纸绢上的中国画移植到瓷器上,因此瓷板画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成为重要的商品瓷。瓷板画越来越走向兴盛。嵌瓷屏风无论是围屏、插屏还是挂屏,都经常会见到上边镶嵌有装饰意味浓厚的瓷板画。品种非常多,有青花、青花釉里红、五彩、素三彩、斗彩、粉彩、墨彩、浅绛彩等等。绘画、纹饰内容涉及面也很广泛,包括人物、山水、花卉、虫鸟、翎毛、鱼藻、吉祥图案等,几乎无所不包。
南昌瓷板画创始于1892年。民国初年,南昌人梁兑石在中山路繁华地段开设丽泽轩瓷庄,聘请艺人按顾客要求绘制肖像和粉彩瓷器。在他的带动下,各类瓷像馆陆续出现。南昌瓷板画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华,又兼容了中国陶瓷艺术的特点,它不但可以画出逼真的摄影、古典油画的效果,又能随心所欲地表现各种画、流派的艺术风格,是绘画艺术和陶瓷艺术的结合。每一幅瓷板画须经过少则10天多则数月才能完成,不仅需要精妙的画工,还要有高水平的烧瓷技术,二者缺一不可。
梁兑石善于粉彩人物瓷画。梁兑石曾在南昌开设丽泽轩瓷店。由景德镇购进白瓷胎,梁兑石自设烤花炉,制作釉上彩瓷。梁兑石活跃于20世纪20至30年月。日本侵略军进攻南昌时关闭瓷店,梁兑石在逃往四川途中,因日机轰炸而蒙难。
梁兑石(1898-1968),江西丰城市人,字仁元,号竹溪,晚年所作青花瓷及中国画常署“陶青老人”。其父名秀青,系清朝同治、光绪年间青花画手。在父亲的熏陶下,梁兑石从小喜爱绘画,生平创作釉下、釉上、堆雕、刻花瓷器数以万计,尤精于青花。
在当天的“百年遗珍——近现代瓷器专场”上,主办方中国艺术品交易甄选出95件近现代陶瓷精品进行拍卖。其中民国瓷器共32件,包含民国陶瓷艺术大师梁兑石、汪野亭、王琦、刘雨岑等人的作品,瓷器种类涵盖瓷板、瓷瓶、茶壶、印泥盒、屏风等。
拍卖会现场,来自信陆上海、福建、湖南、江西以及台湾、香港、澳大利亚等地的收藏爱好者竞相出价。拍卖会中,标价200万的民国陶瓷艺术大师梁兑石的“青花九桃纹梅瓶”作品受到现场的陶瓷爱好者的竞相出价。
诚然艺术家名气与其作品之间有一定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必然的。因为艺术家的名气可以被制造出来,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各种运作手段,比如媒体的大肆宣传、声势浩大的评奖机制,以及社会职位、地位等外在手段营造出来。但是,艺术作品本身所承载的内在文化价值,尽管可以暂时伪造,蒙骗大众,但时间总是能检验出真理。
第一个误区:认为收藏都是有钱人才能玩得起的。
收藏你要有门道,你要有敏锐的判断力,发现那些有潜力,未来增值附度大的品种,如果收那些大路货的普品,你藏在多年,也增值不了多少。收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没有长期的接触学习,丰富的经验,即使玩了很多年的老手,也有打眼的时候。有时候打眼也是长学问,长见识的一种过程。收藏就是要不断的专研,学习,一个品种,一个品种的去了解。收藏古董,古玩你要正确了解这个市场,你手中藏品的实际价值,和你所能销售出的渠道,不要被那些拍卖行的天价迷惑。